網友熱議住房保有稅:有助調控但需多管齊下
    2010-05-14    作者:記者 肖婧/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有媒體報道,地方樓市調控細則的最大謎底將於近日揭曉,上海樓市調控細則最快將在本月公布,而旨在對住房保有環節徵稅的房産稅徵收也將在細則&&後正式啟動。住房保有稅是否真能解開當前我國房地産市場的困境?網民意見不一,支持方認為這是一劑規範市場秩序的猛藥,質疑方則指出加稅難以治本。同時,對於住房保有稅該如何徵收,網民也有不少建言。

  支持:一旦施行必有作用

  支持開徵住房保有稅的網友認為,此政策一旦施行必將對房地産市場和房價起到良好的調控作用。
  搜狐博主“仕一邦”指出了住房保有稅的三點調控功能。
  首先,在住房辦法上,一般是二手房和開發商投資新建造的商品房一併徵收,而且會從購房套數、戶型大小等方面來區別自住需求與投資需求,其中自住需求可免稅。方案中首先能看出的就是,住房保有稅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房地産稅收體系。
  其次,住房保有稅的徵收對於投資者而言,意味着投資房産的成本加大,以往“買房就有投資回報”的思想將就此結束,投資者陣營也就將被分化,一部分投機者將徹底退出房地産市場。因此,有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
  第三,住房保有稅一旦徵收,將會解決當前房地産市場的一些突出問題。從目前的形式看,可能會先從大戶型或人均面積嚴重超標開始徵,投資過重和大戶型豪宅化的問題將被緩解。並且,大戶型保有稅推出的最終目的是讓消費者把注意力轉向小戶型上,通過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來調節開發商的建造。

  質疑:僅“堵”不夠,重在“疏”與“治”

  開徵住房保有稅對解決當下樓市問題到底能産生多大的效力,不少網友持質疑態度。有網友認為,當前的市場形勢異常複雜,但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投機炒作,而是供求關係失衡以及政府職責缺失。
  新浪博主“李嘉政”&&,依託各類緊縮政策硬“堵”的辦法顯然只能導致彈簧效應:堵得越厲害,反彈的越兇猛。“在需求大增的情況下,商品房用地供應卻日趨萎縮,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也因為地方政府的建設熱情不高,進展緩慢,最終導致了今天市場供求關係的嚴重失衡。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從調節供求關係出發。”他建議如果住房保有稅這一政策真正得以實施,也應該從這個稅收中拿大部分投入保障型住房建設。
  搜狐博主“馬翔”指出,造成中國房地産市場泡沫的病因有6大因素:地方土地財政;對開發商捂地捂盤執法不嚴;過度寬鬆貨幣政策讓流動性氾濫;房地産市場的投機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對保障房建設的缺位;房地産開發環節的腐敗。這些都需分別對症下藥,才有望讓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回歸正常。
  “住房保有稅僅僅是對房地産市場的投機行為的抑制,為何不能多管齊下?從土地、執法、資金流動性控制、信貸政策、打擊開發商捂地捂盤、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政府讓利等多方面入手。中國的房地産市場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炒房客是有責任的,但誰的責任更大?政府、開發商的責任誰來清算?”“馬翔”強調。

  給合理住房留足,給過多房産收夠

  搜狐博主“仕一邦”指出,住房保有稅要將目標對準投資購房者,而是不對所有住房都收稅,免稅的範圍可以採取最有利於納稅人的辦法確定,比如按套數和按面積兩個標準就高不就低的辦法計算。住房保有稅的徵收額度也應當根據樓市發展變化而變化,當房價過快上漲時,加大住房保有稅的徵收額度,房價平穩時則可適當降低,從而起到調節和杠桿的作用。
  新浪博主“馬光遠”建議,為了避免加重普通購房者的負擔,住房保有稅應當按照人均面積徵收,不能按套數徵收,面積標準可以定的高一點,比如人均40平米免稅,這樣可以保障居民合理的住房質量,也為以後人們改善性住房需求留下空間。另外,住房保有稅應實行累進制、遞增制,持有越多的房産繳納的稅收要越多。

  相關稿件
醞釀中的住房保有稅將刺破地産泡沫 2010-04-14
用保有稅替代交易稅有助遏制樓市投資行為 2007-11-05
大戶型保有稅預計明年四月開徵 2006-12-25
大戶型開徵保有稅於法於理説得通嗎? 200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