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西:新型工業化的領跑者
2010-05-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9年9月5日,中國首&一次試驗合格的正負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變壓器由瀋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研製成功。本報記者 張燕輝/攝
記者日前驅車來到鐵西老工業區,一路西行,在開發大道兩側,只見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一批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裝備和國際品牌産品相繼問世,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裝備製造産業集群脫穎而出。鐵西--我國首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正在釋放巨大的工業化潛能,堪稱新型工業化領跑者和“樣板田”。
鐵西素有“共和國裝備部”、“中國魯爾”之美譽,是國家“一五”、“二五”時期建設起來的老工業基地,經過50多年的重點建設,形成了以機械工業為主,涵蓋機床、重礦設備、通用機械、電力機械、冶金、化工、紡織、輕工、建材等眾多工業門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在當時近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容納着近千家企業,聚集140個工業門類,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
然而進入市場經濟後,鐵西老工業基地優勢一度喪失,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日益突出,全區工業企業大多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千余戶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率高達90%,負債總額近300億元,30萬産業工人中有半數職工下崗丟了飯碗。
共和國的工業發展進程不能沒有鐵西。危急時刻,瀋陽市委、市政府苦苦探求逐漸形成全新的調整改造思路:必須打破思維定式,以區域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來實現振興,也就是用新體制機制激活鐵西。
鐵西區區委書記李繼安介紹説,2002年6月18日,瀋陽市委決定將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享受市級管理權限,並被賦予區域內土地出讓審批權和土地出讓金收益及配套費支配權兩項優惠政策。2003年,恰逢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鐵西正是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從科學發展觀出發,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利用土地級差優勢,實施“東搬西建”,努力破解調整改造“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等重大問題,按照市場經濟發展思路,在老工業企業搬出中心城區後,原地植入新型服務業,這樣,老工業城區被賦予了多功能中心城區的新內涵。
2002年以前,40平方公里的鐵西老城區拿得出手的商場只有一個“鐵百”和一個中型超市,嚴重失調的二三産業比例為95比5。如今,一個輻射東北、多個專業化市場團組式構建的商貿流通大格局開始形成,建材、燈具、傢具、汽車交易中心隨處可見。原來北二路上聚集的瀋陽冶煉廠、低壓開關廠、高中壓閥門廠、化工機械廠、鍋爐廠等企業群,現已被40余家清一色名牌的4S汽車旗艦店所取代。
“把鐵西老工業區改造成現代商貿服務區,向西拓展的裝備製造業聚集區按照市場經濟發展思路,實行兼併重組,以承接世界裝備製造業轉移。這是一個改寫歷史的過程,也是二三産業協調發展的過程。現在,鐵西區二三産業比例在70比30的合理區間。”李繼安説。
2007年6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命名鐵西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鐵西區從而進入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階段。
鐵西區區長李松林説,國有企業的搬遷改造不能是簡單的位移和複製,而是要適應市場經濟需要,一方面進行體制再造,組建産權多元化的公司制企業;另一方面要淘汰落後技術,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瀋陽鼓風機有限公司、瀋陽氣體壓縮機股份有限公司、瀋陽水泵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業,按照工藝流程本來就應該成為一家企業,但在計劃經濟時期人為地分割成3個廠。將這3家企業整合重組合為一家的瀋陽鼓風機製造集團遷入新區後,從建廠方式、生産方式都發生了大轉變。
據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介紹,集團在新區迅速成長為國內通用石化設備製造行業的領軍企業,該集團承擔製造的天津石化百萬噸乙烯裝置用裂解氣壓縮機、鎮海石化百萬噸乙烯裝置用丙烯壓縮機及撫順石化的乙烯壓縮機三套壓縮機組産品,成為我國大型乙烯壓縮機裝置國産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而且率先奪得了世界級裝備製造的話語權。
突出自主創新,不斷調整企業産品結構,向重大技術裝備及産品系列化、規模化、成套化方面發展,是鐵西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的重要經驗,從而涌現出一批其産品製造優勢和成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航母”型企業集團。2006年由原瀋陽重型集團公司和瀋陽礦山集團公司合併重組的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絕對控股方式,一舉並購世界隧道掘進機“巨頭”德國維爾特控股公司/法國NFM公司,實現跨國經營後使公司在隧道掘進機製造領域的技術優勢更加突顯。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對遼寧影響正甚的時候,北方重工的海外訂單卻同比增長了一倍多,達4.5億美元。
瀋陽機床成功並購德國希斯後,在世界機床製造技術的前沿德國柏林設立研發中心,這家集團研製的高檔數控機床産品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進入世界機床第一集團軍行列。據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介紹,為提高數控系統核心競爭力,該集團研製出代表國際一流水平的飛陽數控系統並實現産業化。從2009年8月起,配置飛陽數控系統的瀋陽機床中高檔産品已批量推向市場,我國中高檔數控機床首次裝上中國自主研製的“中國芯”。
據李繼安介紹,鐵西區堅持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作為發展戰略導向,明確發展數控機床、通用石化裝備、重礦機械、輸變電裝備、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6大優勢産業,培育新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裝備3大潛力産業,形成“6+3”的産業格局;加速建設瀋陽機床、遠大集團、北方重工等20個世界級企業;打造百萬噸以上大型乙烯裝置用壓縮機、硬岩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工業燃氣輪機等100個世界級産品;規劃建設模具、儀器儀表、汽車及零部件等20個産業集群,進一步提升專業化生産水平;建設公共研發與檢測等5個公共服務平台。
伴隨着裝備製造業聚集區擴展到52平方公里,“鐵西製造”贏得了更大發展空間。據統計,鐵西裝備製造業聚集區産品已發展到90大類1000多個系列近萬個品種;在輸變電、冶金礦山、石化設備等重大成套裝備和重大産品領域的77個主要産品中,有44個産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居同行業之首,18種工業産品位居國際前10位。
數據顯示,瀋陽鐵西區新型工業體系已全面建立。目前該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679戶,以裝備製造業為主體,汽車、醫藥、新型冶金、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産業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日漸成熟,這6大支柱産業總産值和增加值均佔全區的90%以上。2009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攀升到1901億元,同比增長17.2%,裝備製造業實現産值1230億元,同比增長17.9%。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