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産業化步入深水區
    2010-05-05    作者:記者 白田田/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企業如果要做轉基因産業,至少要燒10年的錢,現在我們是用傳統技術賺的錢來養生物技術。”位于北京中關村的某種業公司的辦公室裏,談到轉基因産業發展的現狀,該公司負責人李博士有些無奈。
  其實,轉基因産業在中國已經發展了二三十年,但最近一年受到的關注是前所未有的。農業部去年批準主糧轉基因安全證書所引發的爭辯還未消殆,不久前湖南、湖北被曝查出轉基因大米的事件也仍在調查,轉基因一度處于輿論風暴的中心。
  眾聲喧嘩的背後,轉基因産業化已經步入了深水區。記者了解到,轉基因産業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效益還存在變數,加之技術投入不足,企業缺乏競爭力,整個産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商業化路途漫漫 基因專利或將失效

  2009年,農業部批準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生産應用安全證書,這被看作是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向商業化生産邁出的實質性一步。然而,轉基因要真正實現産業化生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轉基因由技術研發到産品産業轉化需要很長時間;另一方面,作為與公眾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轉基因技術,轉基因作物産業化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互相替代,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有關法律程式去操作。業內人士感慨:“中國大部分的基因專利真正到商業化的那一天,基本就是專利失效的時候。基因專利到底具不具備商業價值,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上述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種“華恢1號”和“BT汕優63”,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團隊培育而成。受張啟發院士委託,華中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傳媒中心(以下簡稱華農生科傳媒中心)在答復《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郵件中稱,安全證書的獲得,只是任何一個種子品種進入商業化種植的重要“門檻”,現在兩個轉基因水稻品係的商業化生産還沒有時間表。
  “現在大部分企業都還沒有多少實質性行動。”上述不願透露名字的種業公司負責人李博士説。他所指的“實質性行動”,一是進行基因方面的研究,或者購買基因的智慧財産權和使用權,二是轉基因品種的培育。
  事實上,中國的轉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國際上農業生物工程應用得最早的國家之一。更加鮮為人知的是,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早在1992年,中國就首先在大田生産上種植了轉基因抗病毒煙草。1993年,中國又開始種植轉基因棉花。
  然而,當轉基因作物從煙草、棉花變為水稻、玉米,要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食物的時候,轉基因産業化面臨的挑戰才真正開始。特別是輿論對轉基因技術此起彼伏的爭議,更是讓很多企業不敢貿然進入這塊“是非之地”。
  即使企業有了實質性行動,要真正實現産業化生産,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長戴小楓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時間賬”:
  獲得安全證書屬于“種質創新”,將種質改造成好的育種材料,一般得經過兩三年;再拿育種材料進行新品種選育,獲得穩定的品係,最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這時候企業提出申請,參加區域試驗,一般三年後才能通過新品種審定並獲得生産許可證;最後還要經過兩三年的繁種,才可能開展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産。
  如果再加上前期申請基因專利、進行轉化工作的五六年時間,這樣算來即便在“理想的狀況”下,從獲得基因專利到産業化生産,也至少需要15年,稍不順利的話則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難怪李博士感嘆説:“中國大部分的基因專利真正到商業化的那一天,基本就是專利失效的時候。基因專利到底具不具備商業價值,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如此漫長的産業化過程,讓國內第一家獲準進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商業化的奧瑞金種業公司不得不評估各種商業模式的價值。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證書針對的是轉化體(導入了某種基因的受體材料,也是完整的植株),而不是轉基因品種,如果拿轉化體去直接生産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的植酸酶,則可以立即投入生産;如果是生産雜交種,銷售給農民去種植,那麼上述的審批環節一個都不能少。
  奧瑞金公司董事長韓庚辰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轉植酸酶玉米是全世界第一例,還沒有既定的模式,奧瑞金今年開始正式評估各種商業模式潛在的經濟價值,到明年才能確定到底按照哪種模式進行大規模的産業化。
  在中國,有專家一直呼吁,從加快産業化的角度,將環境釋放和區域試驗同步進行,以縮短周期。然而,作為與公眾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轉基因技術,推動其産業化發展不是簡單的加快速度。“轉基因作物産業化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互相替代,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有關法律程式去操作,絕不能跳過某個階段,否則將來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戴小楓説。

  經濟價值尚存爭論 研發風險不容低估

  對于轉基因的支援者來説,轉基因産業化是解決中國糧食緊張問題的“必選項”。然而有專家卻認為轉基因水稻的增産幅度“可以忽略不計”,通過傳統的農業技術可以取得更好的增産效果;同時,即使在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美國,失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轉基因産業化,除了在生物安全問題上引起了很大爭論外,其經濟價值到底有多大,目前仍很難確定。

  中國用8%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但卻用了33%至35%有化肥,而且農産品産量還沒怎麼增加——張啟發院士用這樣的數據來説明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必要性。
  在李博士看來,中國有這麼龐大的糧食需求,而現在靠大量的化肥農藥的施用,才能保證産出,這導致農業生産係統極其脆弱。“不管是從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糧食安全,推動轉基因産業化都是非常少的幾個可能選擇之一,除此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路可走。”
  轉基因技術到底有怎樣的優勢?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日前在解答公眾疑問時這樣表述:將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緊密結合,能培育多抗、優質、高産、高效新品種,大大提高品種改良效率,並可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潛力巨大。
  然而,轉基因作物增産、抗蟲等能夠直接産生經濟效益的這些優勢,並不完全得到認同。有專家甚至認為轉基因水稻的增産幅度“可以忽略不計”,而通過傳統的農業技術可以取得更好的增産效果。
  即使在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美國,失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1994年第一個在美國批準商品化的轉基因遲熟番茄上市之後,由于産量偏低和經不起採收、包裝及運輸的整個過程,在1997年就退出了市場。從2006年到2009年,美國農民因為種植轉基因大豆而減少的産量達到3100萬公噸,最近四年時間裏由于減産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110億美元。
  華農生科傳媒中心在郵件中也“特別説明”:中國的稻田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種植轉基因水稻,一種作物的種植,背後是生態乃至文化傳統的表現。轉基因水稻是有市場競爭力的,但從保護水稻種質資源與農業傳統種植習慣的角度來考慮,不應該出現轉基因水稻“一統天下”的局面。
  生産環節的經濟價值尚不確定,銷售環節也存在可以預計到的困難。李博士給出了一道“選擇題”:如果普通大米和轉基因大米擺在面前,一般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哪種?由于大多數人不能接受轉基因産品,所以結果很可能是選擇普通大米。李博士説:“除非轉基因大米的價格相對更低,才有可能吸引消費者購買,但轉基因産品的成本本來就高,價格只要下降10%就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可言。”
  技術、企業、資本、人才,這每一項都可能成為中國轉基因産業發展的瓶頸。據了解,由于轉基因産業前景不明朗,難以吸引産業發展亟須的社會資本和專業人才進入。李博士説,種業上市公司中沒有幾家把募集的資金再用來發展種業,就是因為行業缺乏吸引力。

  技術決戰將在一二十年後 産業發展亟須路線圖

  和很多新興産業一樣,中國轉基因産業在技術投入上“先天不足”。雖然中國有400多家科研院所、5萬多人從事種子研發,但企業研發投入僅佔銷售額的不到1%。生物技術已經進入了非常關鍵的戰略競爭時期,如果不去搶佔制高點,制高點就會被別人搶佔。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推進轉基因産業發展的力度,然而技術、企業、資本、人才等瓶頸,仍然制約著中國轉基因産業的發展。中國亟須一個産業化戰略規劃,確定産業發展方向。

  “未來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競爭在于技術。自己不做好準備,怎麼應對外面的挑戰?”韓庚辰坦言,目前奧瑞金公司的技術投入佔銷售收入的5%左右,相對于國外公司的技術投入比例還是很低。
  來自種業公司的李博士也表示,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的技術差距太大了,一旦放開市場,跨國公司佔領市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企業應該埋頭做好技術研發,真正選育出優秀的轉基因品種,不能急于求成地推向市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種業公司普遍缺乏研發能力,極少擁有真正的自主智慧財産權。中國88%的品種研發來自科研單位,而美國90%的品種研發來自企業,像孟山都這樣的公司已經形成了工程化、商業化的技術創新體係。
  最讓戴小楓擔憂的是,中國在産業化上游——基因開發上的投入嚴重不足,這將是未來“卡脖子”的地方。戴小楓説,現在只是第一回合的競爭,幾個品種甚至幾十個品種鬥來鬥去關係不大,真正的決戰在十年、二十年後。
  據了解,世界前10大跨國種業公司在基因專利份額達到了50-60%,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擁有全球70%以上的水稻基因專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專利、80%以上的小麥基因專利和75%以上的棉花基因專利。我國迄今獲得的農作物基因專利總數約7000件,尚不足美國一個國家的10%。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大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生物技術已經進入了非常關鍵的戰略競爭時期,如果不去搶佔制高點,制高點就會被別人搶佔。”
  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推進轉基因産業發展的力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列重大科技專項之一。2009年6月,國務院發布《促進生物産業加快發展的若幹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産業培育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産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産業”。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産業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指出,要以良種培育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過去是在原地轉了十來年,現在向前邁了一大步,但産業發展的路線圖還並不清晰。”韓庚辰説,中國要發展生物技術産業,亟須一個産業化戰略規劃,從政府到企業都可以確定方向。
  戴小楓認為,推進轉基因産業化最重要的是要營造整個産業發展的好環境,否則即使扶持了幾個企業和品種,也無法可持續發展。
  農業部種子處的一位官員此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種子企業太多,小企業的不規范經營和侵權行為擠壓了大企業的發展空間,阻礙了大企業的發展。國家將通過投入資金、制定扶持政策、提高企業準入門檻等措施,促進國內企業和科研單位的聯合,促進企業之間的兼並重組,提高企業競爭力,做大做強國內種子企業。

  相關稿件
轉基因産業新政:民間資本全面介入 2008-09-08
轉基因安全疑問須由專家自身試驗破解 2010-03-01
轉基因糧食應清晰標注 2010-02-24
堅決支援中國發展轉基因糧食 2010-02-23
推廣轉基因作物是糧食增産唯一途徑? 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