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4-30 作者:記者 文婧 孫韶華/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
吳志強(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 |
26年前,上海同濟大學領獎&上,即將碩士畢業的吳志強獲得了學校舉行的第一屆研究生楓林節學術作品競賽唯一一個優秀獎。領獎&上,前上海市市長汪道涵親自上&為他頒獎時説:“你們做設計的年輕人,要關注以後的世博會,以後中國如果能辦世博會了,你們要發揮作用。” 這是吳志強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世博會這個詞的重量。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短暫的對話,在以後的日子裏默默鑽進了他的心中,以至於影響了他整個人生軌跡。 三年後,吳志強遠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看到了更多更全面介紹世博會的材料,了解到這是國家富強的有力助推劑,因而開始對如何參與世博會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求索。 留洋八年後,他回到同濟大學當起了教師,傳道授業之餘,從未忘記自己的世博會設計之夢。 隨着時光的推移,皺紋爬上了他不再青澀的面龐。儘管頂着“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國際建協(UIA)建築教育委員會終身委員、第八屆亞洲規劃院校聯合會議(APSA)主席”等諸多頭銜,他仍然帶着研究生團隊不斷研究着有關世博會的資料。 2004年7月26日,他所帶領的設計團隊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鬥,終於代表同濟大學拿出了2010上海世博會最終規劃方案,所有的評審專家都被深深震撼,他也由此擔當起“2010年世博會總規劃師”的重任。而當年曾經把“世博”兩個字植入他心中的前上海市市長汪道涵,並沒有能夠等到在上海舉辦世博的這一天。 在上海世博會設在各地的推介會上,吳志強不厭其煩地重復着那些演説詞,耐心回答提問,即便是常識性的問題,也掰開來形象地解讀,世博園是他的作品,更是他的孩子。 吳志強身邊的人告訴記者“其實他還有點文藝范兒,國畫、大提琴,他都是好手”。或許就是這種對文化的執着,他甚至為在世博園內保留一部分上海傳統老建築而“拍過桌子”。雖然在世博會用老建築在歷史上沒有先例,但作為在上海長大的規劃師——吳志強認為“至少應該給中國人在上海世博會上一個探索的機會”。“江南造船廠以及整個世博園區的老工業建築不僅僅是上海的遺産,更是咱們中國人現代化的遺産,承載的是中國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我們有這個責任去保護這些老建築。”如今,世博園內船舶館裏的清代磚,城市未來館中老發電廠原址的遺跡……能夠呈現在參觀者面前,不得不説是他的功勞。 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吳志強和他的團隊把世博園施工現場的老建築全部進行了編碼,從歷史、載體、文化、物質到結構都進行了整理。隨後,他們把其中的一些建築整合到了世博會的規劃中:煉鋼車間變成了展廳,辦公樓變成了餐廳,倉庫變成了指揮中心……老廠房獲得了全新的生命。 “保留古老建築是我們對世博會最大的貢獻,在展館方面,大概1/3的展館是由老建築改建而成的。”吳志強經常説。“一塊磚都會在不經意間告訴你歷史,這才是世博會的意義;我們不希望也不可能把歷史的文脈突然間中斷,而是要通過世博會將它們更好地傳遍世界。” 巴黎世博會曾出過埃菲爾鐵塔,布魯塞爾1958年舉辦世博會時修建了原子塔,上海世博會將呈現哪些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吳志強認為,上海世博會同樣會帶給世界一個驚喜,這個驚喜就是你不經意間已經步入一個未來城市的最大展件中。“我從未將世博園區建設看成一次性項目,而是當作中國城市可持續建設實驗與示範的載體,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模式。”吳志強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