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與“闖”成就改革創新先導區
    2010-04-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近年來,天津濱海新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和支點,輻射帶動了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後的濱海新區,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帶動,只要是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有利于激發創造活力的,就大膽試、大膽闖,成為改革創新的先導區。

  股權投資基金雲集

  “要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真正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要著力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全力打好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攻堅戰,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在參加全國兩會天津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對濱海新區寄予了更高的希望。
  事實上,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最困難的2009年,濱海新區已經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2009年濱海新區實現GDP3700億元,增長23.5%,佔天津全市比重的50%以上,工業總産值達到8500億元,龍頭帶動作用尤為凸顯。
  2010年1月20日,8家知名私募股權基金企業集體入駐濱海新區,使濱海新區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企業超過212家,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基金中心”。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的22家基金中,有16家在濱海新區注冊。記者在中國最大的保稅港區——東疆保稅港區看到,4平方公里首期封關區域的建設項目已全面完成,預計到2010年底,東疆保稅港區將實現二期封關,屆時東疆保稅港區面積可達到10平方公里。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濱海新區在金融、科技、涉外經濟、土地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正在深入推進。
  “去年全國兩會時,我曾説濱海新區在三五年內將給全國人民帶來驚喜,經過這一年的時間,濱海新區帶給人們的驚喜是一個接著一個”,在全國兩會接受媒體採訪時,天津市市長黃興國説,“我相信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定會有更多的驚喜呈現在全國人民的面前。”

  “瘦身轉型”科學布局

  2009年是張心德心情異常復雜的一年,這位天津臨港工業區管委會主任,眼看著自己6年多來一手圍海造地、招商引資、傾注了滿腔熱血的工業區發展壯大之際,卻被迫“轉型”“瘦身”:主導産業由化工變為重型裝備制造業,原計劃落戶這裏的大型化工項目如中俄東方石化項目、藍星化工基地項目等,被遷往30公里之外的南港工業區。
  臨港工業區“轉型”的原因是:緊鄰城區,尤其是距離濱海新區CBD僅3公里,大規模開工化工項目不僅會惡化城區空氣,也會危及周邊安全。
  而更深的意圖是,調整濱海新區空間和産業布局,使其更具科學性,為濱海新區提供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新規劃的南港工業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將建成世界級重化産業和港口綜合功能區。天津港的部分功能和一些靠近城區的重化産業將轉移至此,極大緩解目前的港城矛盾。
  “空間調整蘊涵著濱海新區的抱負和視野,其中有港口發展、産業定位,也有民生考慮。”國家發改委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城評價該戰略是創新之舉,是“大手筆”。“科學的布局,也是一個地區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他説。
  構築高端、高質、高新的産業結構,摒棄低層次的出口加工型産業,是濱海新區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增強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法寶”。
  通過重新規劃布局,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設備,提升整體工藝水準,濱海新區紡織行業走出節能降耗、創新發展新模式。紡織生産的各項考核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準,企業設備用水量比過去下降50%,每百米布用電量也從18度降低到12度。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域,濱海新區如果説在利用外資上有了很大突破的話,那麼今後必須在探索區域自主創新方面有一個大的進步和突破。這是增強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周立群説。

  聚集高端産業鏈

  就在前不久,坐落在濱海高新區的天津華翼藍天科技有限公司傳來喜訊,其自主研發的國産航空器模擬訓練器項目進展順利,首臺“濱海造”模擬訓練器將于今年年底組裝完成。這一成果打破了我國民用飛機飛行模擬訓練設備長期被海外廠商壟斷市場格局。
  緊緊把握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新變化,濱海新區密切跟蹤世界産業和技術轉移的新動向,堅持把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放在首位,不斷推進産業結構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加快建設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
  近年來,濱海新區的航空航太産業從無到有,迅猛發展,聚集了一批重大項目;綠色能源産業自主研發技術水準居國內領先,被批準為“國家(天津)化學與物理電源産業園”、“國家新能源産業基地”,聚集了中海油、維斯塔斯等一批龍頭新能源企業;生物醫藥産業聚集了諾維信、諾和諾德等一批制造企業,高新區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開發區生物醫藥産業園以及美國亞力山大孵化器、保稅區生物谷等産業化基地正在加快建設;電子資訊産業聚集了一批以曙光電腦、中興通訊等為龍頭的高新技術企業,建有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産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國家IC設計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國家信息安全産業化基地等。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智慧財産權局局長何志敏認為,目前航空航太、生物醫藥、電子資訊和新能源及環保産業已經在濱海新區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這些行業又是今後一段時期自主創新的重點突破口和主要力量。濱海新區必須抓住現有優勢,引導和聚集創新型行業及企業,最大限度地加快自主智慧財産權體係建設。

  創新打開市場空間

  “自主創新不僅使企業抵禦了金融危機的‘寒流’,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在即將到來的新一場科技革命浪潮中,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後續動力”,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梁銳自信的説。
  作為濱海新區自主創新的“旗艦”企業,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在新能源産業的研發及産業化過程中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並緊跟世界先進水準,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突出典型。為保證企業的持續增長力,力神著力培育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堅定地走自主研發的道路,真正做到生産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2009年力神承擔國家各級科研攻關項目18個,公司自主研發的鋰電池配套的新型電動汽車最高時速可達120公里/小時,一次充電行駛裏程約為200公里,而營運成本卻僅為燃油汽車的五分之一。同年,力神公司新産品銷售收入佔總銷售收入的85%,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力神已獲249項國家專利,其中24項是發明專利,公司將每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作為研發經費,為企業研發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持續創新、可持續增長,需要強大的內生動力。何志敏局長説,內生的核心關鍵在一個“生”字,自主創新的成功與否最終取決于是否能夠轉化為産權,比如説,研發行為轉化為專利權、企業商標轉化為品牌優勢、著作權形成産業和影響力,這才是真正的內生驅動。
  事實上,濱海新區始終在堅持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係,目前全區已建成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等50家國家級、省部級研發機構和63家外商投資研發中心。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達26家,在孵科技中小企業2562家;在新區各類風險投資機構272家,資金規模達500億元。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2.9萬人,科技領軍人才224人,其中兩院院士21人、長江學者80人,國家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51人。
  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近年來,濱海新區以《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為指引,結合自身定位和優勢,以“十大戰役”為平臺和依托,摸索出了一條具有濱海特色的創新之路。
  東疆保稅港區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港區的發展促進涉外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創新,東疆港區已經實現了“一點突破”:腹地的多個無水港與東疆港區實現了有效對接,離岸金融業務的探索有力的促進了涉外經濟體制的改革步伐。今年2月份,東疆保稅港區還新開工了6個高端服務業重點項目,包括海景酒店、遊艇俱樂部、金融服務大廈等,這些項目勢必會大大促進天津港的發展。
  “今年是天津港的結構調整年,通過産業的優化升級和調整,我們正在朝著4億噸年吞吐量、1000萬標準箱的目標奮進,我很有信心”,天津港集團董事長于汝民説。

  相關稿件
天津:濱海新區“三合一”經濟趨暖樓先知 2009-11-27
濱海新區:金融聚焦效應初顯 2009-11-26
濱海新區金改尋找自身定位 2009-11-02
濱海新區綜改試驗金融創新方案獲批 2009-10-29
天津濱海新區加快發展現代生物醫藥産業 200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