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非法經營房地産案件追蹤
傳銷方式瘋狂銷售“海市蜃樓”
    2010-04-22        來源:

    廣西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在未取得政府相關部門批文的情況下採用認購的方式銷售具有“永久使用權”的房産,且採用具有傳銷特點的營銷方式,短短3個月內與客戶簽訂認購協議436份,接受認購房屋473套,收取認購金1200多萬元,簽約客戶分佈在全國21個省市,上演了一幕以傳銷方式銷售“海市蜃樓”的鬧劇。
    近日,廣西北海警方成功偵破這起非法經營房地産案件,以非法經營罪依法將涉案公司法人代表、副總經理、銷售部經理等4人刑事拘留,凍結涉案贓款900余萬元。

    投資公司協議開發度假莊園

    2010年3月24日,廣西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向北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控告其公司會計兼出納薛某利用職務之便侵佔公司財物。警方在對該公司相關材料審查過程中,發現這家公司在未取得政府相關部門批文情況下採用認購的方式銷售房産,有非法經營的嫌疑。
    記者了解到,2010年1月7日在北海市工商局註冊成立的“廣西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0萬元,由公司股東程某和劉某各出資500萬元成立,經營範圍為對新農村建設項目、房地産、酒店業、度假村、養老院等的投資(不含經營),房地産開發經營(憑有效資質經營)等。
    3月21日,這家公司與北海市高德辦事處翁山村委簽訂“新農村建設舊農居改造工程及水地居?北海金灘休閒養生度假莊園合作開發協議”,該協議約定由水地休養公司投資約3億元人民幣,綜合開發建設具有鄉村特色的休閒養生公寓,休閒生態苑,農家樂餐飲服務,特色商品展銷等。 
    警方調查時,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正在對外公開接受認購“水地居?北海金灘休閒養生度假莊園”有“永久使用權”的房屋。認購每套房屋需先支付2萬或3萬元的認購金,房屋價格為每平米3000多元至4000多元不等。
    然而,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早在2010年1月份就開始以簽訂認購協議的方式對外銷售房産,並對外宣稱有2000多套房屋可供銷售,在公司註冊成立之前,程某等人就已經以公司的名義接收認購房屋36套,收取認購金108萬元。案發前已簽訂認購協議數百份,收取認購金過千萬元。客戶遍及全國21個省市,以老年購房客戶居多。 

    營銷方式近似傳銷,短時期內大獲暴利

  從1月份開始以簽訂認購協議的方式對外銷售房産,到3月份案發時,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共計與客戶簽訂認購協議436份,接受認購房屋473套,收取認購金1222.8萬元,簽約客戶分佈北京、上海、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等21個省、市。
    瘋狂銷售的背後,是這家公司與傳銷運作方式相似的“獨特”房産營銷方式:以高額提成及獎勵為誘餌,將客戶發展成業務員。公司負責人宣稱業務員不但能夠根據職務情況從介紹認購房中獲得購房款3%到5%不等的提成(要等到客戶交首付款後才兌現),而且自己訂房時可只交2萬元的認購金,並且每訂出100套房子,獎勵小轎車一輛;訂出20套房子,獎勵筆記本電腦一台。
    在此誘惑下,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的銷售隊伍迅速擴大,銷售數量一再攀升,出現購房者搖身一變成為銷售人員的奇怪現象。案發之時,這家公司的銷售人員已發展到60多人,而這些人絕大多數有着雙重身份:既是公司銷售人員,又因都認購有房産而成為公司客戶。
    記者了解到,為兌現宣稱的激勵措施,這家公司已經獎勵出3部小汽車以及部分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加上提成分紅,累計超過200萬元。
    北海公安局副局長朱永輝説,這家公司沒有具體生産經營活動,依靠拉人頭入夥建立銷售網絡並從中提成,方式與傳銷運作十分相像,高額利益驅動下的銷售網絡迅速擴大,造成大範圍影響和危害。

    房地産熱市中的怪胎

    北海市規劃局和建委證實,涉及到這家公司所稱項目的土地,政府的規劃尚未&&,土地的用途還沒有確定,而且這家公司也不具有房地産開發資質。
    大量事實表明,這個項目既未取得政府的批文,亦未動工興建,更談不上取得銷售許可,所謂的“永久使用權”也是虛構而來,銷售對象屬於“海市蜃樓”。所簽訂協議未註明雙方合作期限,也未涉及有關開發商品房對外銷售的內容。廣西水地休閒養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沒有資金到位,而是採用虛假出資手段,通過中介代理公司虛報註冊資本登記成立,屬於一個既無註冊資金,也無開發資金的“皮包公司”。
  記者了解到,這家公司抓住目前全國熱炒的房地産濱水休閒養生概念,利用北海作為北部灣經濟區內知名旅游城市的特點,打着休閒養生的招牌,吸引北方老年客戶群體。 
  不僅充分利用房地産市場的熱門概念,水地休養公司還在運作中大打新農村建設牌,與翁山村委所簽訂的協議,就有着“新農村建設舊農居改造工程”字樣。
  北海常年從事房地産銷售業務的王立認為,一些社會人員將原本屬於傳銷“資本運作”的運作方式轉移到目前處於熱市中的房地産市場上來,並與相關流行概念相結合,由“傳銷”轉為“傳房”,如果針對客觀存在的具體樓盤進行運作,身份則和一般炒房者無限靠攏,如果針對並不存在的虛擬樓盤進行運作,無疑會給飽受公眾非議的房地産市場帶來極大危害。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不斷升溫的房地産市場吸引大批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不斷進入推波助瀾,也使得投機者身影頻現,皮包公司運作虛擬樓盤現象的出現,抓住了不少投資者和投機者急於進入房地産市場獲益而疏於審視相關資質和手續的心理,是當下房地産熱市中的怪胎。警方及時發現並成功偵破,則顯示着政府規範房地産市場的決心和努力。 

  相關稿件
保監會提醒消費者遠離保險傳銷 2010-02-05
保監會提醒:警惕保險傳銷詐騙陷阱 2010-01-28
民間反傳銷 尷尬在路上 2009-10-12
山東:像打擊傳銷一樣治理非法外派 2009-09-02
打擊非法傳銷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 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