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綠洲農業 今朝“紅色産業”
    2010-04-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柴達木盆地內“紅色産業”生産出的枸杞。記者 侯德強/攝

    30多年前,位於柴達木盆地都蘭縣境內的香日德農場曾經創下世界春小麥單産最高記錄,使柴達木的綠洲農業聞名於世,30餘年後的今天,隨着枸杞種植和加工業這一特色産業鏈在柴達木盆地大面積推廣並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柴杞”這一“紅色産業”再度讓人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刮目相看。
  2002以來,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建設工程的機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根據柴達木盆地實際情況,順應枸杞系列産品消費市場的發展需求,在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開始積極發展枸杞種植業和加工業。
  據海西州林業局副局長井建青介紹,經過近10年的推廣和發展,截至目前,整個柴達木盆地的枸杞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4萬畝,現採果面積為6 .6萬畝,鮮果總産量19660噸,採果期可提供臨時性用工崗位36萬個,務工收入2448萬元。
  “按照目前的發展狀況,2至3年之後,柴達木地區的枸杞年産量將達到3000萬公斤以上,直接經濟收益可以達到5億元。”井建青説。
  記者在柴達木盆地都蘭縣諾木洪農場採訪時,該農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3年開始大規模種植枸杞以來,這個農場的枸杞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4萬畝,其中有1萬多畝已經進入了盛果期,如果按照平均畝産300斤的保守産量估算,僅枸杞種植一項,目前就可以為該農場增收5000多萬元,同時還可以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致富。
  與此同時,隨着枸杞種植面積擴大,在海西州政府的積極扶持下,一批枸杞種植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也應運而生,形成了一個由種植、精深加工、包裝和銷售各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産業鏈。
  200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關於促進枸杞加工産業發展意見》提出,到2015年,柴達木枸杞種植面積將達到30萬畝,同時將建立5000畝種苗繁殖基地並完成15萬畝枸杞有機食品基地的認證。
  屆時,柴達木枸杞的深加工率可達到70%以上,枸杞果酒的生産能力達到3000噸枸杞粉産量達到1500噸,枸杞濃縮汁接近1000噸,同時枸杞芽茶、枸杞黃酮和枸杞籽油等系列産品也將形成規模化生産,枸杞産業年銷售收入可達到15億元,將成為青海省名副其實的優勢産業。
  “小小枸杞果,成就大産業。”柴達木盆地作為枸杞新産區,在昔日綠洲農業創造的奇蹟之下,又在創造另一個“紅色産業”奇蹟。

  相關稿件
柴達木盆地:從富“鉀”天下到“鎂”不勝收 2008-07-22
柴達木盆地有108個招商項目敞門迎客 2008-06-19
柴達木盆地的石油勘探獲得了新的重大發現 2007-11-13
親歷柴達木盆地沙塵暴 200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