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合流考驗央行流動性管理
公開市場1.9萬億資金到期 加上外匯佔款回升和新增貸款
    2010-04-07    作者:記者 劉振冬/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如果流動性氾濫,通脹預期將難以控制,下半年匯率與利率政策將不得不加大力度

  與一季度2.175萬億的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相比,雖然二季度略有回落,但仍高達1.904萬億。經濟學家認為,央行流動性管理壓力仍大,數量型工具回籠仍將繼續。同時,出於控制通脹預期和房地産泡沫角度,或將上調央票發行利率,引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上升。甚至,下半年匯率與利率政策將不得不加大力度來控制通脹。
  4月6日,央行仍保持了較大的回籠力度,總計回籠資金1400億元。當日,央行在公開市場發行了600億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連續第十次持平於1.9264%,並開展800億元28天期正回購操作,回籠貨幣800億元,回購利率也持平於1.18%。本週,公開市場到期資金1800億元,其中央票到期1000億元,回購到期800億元,央行繼續凈回籠幾無懸念。
  央行保持大規模回籠力度,主要因為市場的流動性壓力。據WIND統計,二季度,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高達19040億元,其中4月份到期資金7010億元,包括3650億元到期央票,3360億元到期正回購,5月份到期資金4230億元,包括3130億元到期央票,1100億元到期正回購,6月份到期資金7800億元,包括5180億元到期央票,2620億元到期正回購。
  在3月份,央行即保持了較大的資金回籠力度,當月到期資金量7660億元,當月回籠資金13680億元,實現了6020億元的凈回籠。“4月份也一定會保持凈回籠,這主要是為了向市場傳遞穩定的政策信號。”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説。
  其實,流動性壓力不僅在於公開市場的到期資金,還包括外匯佔款的回升和新增貸款。“雖然3月份可能出現貿易逆差,但是外匯佔款還可能繼續上漲,這主要是因為貿易結算和海關報關的日期並不同步。而且,一個月的小幅逆差並不能&&趨勢性變化,估計未來幾個月仍會恢復順差,隨之而來的外匯佔款增長也將加大央行流動性回收壓力。預計央行仍將以公開市場操作和準備金工具回收流動性。”建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説。
  就今年的流動性而言,更大的一部分壓力還在於新增貸款。據記者了解,在監管部門的政策壓力下,3月份的新增貸款仍達6000億元,中小金融機構又一次成為了放貸主力。如此算來,一季度的信貸增量已經遠高於監管部門“季不過三”的要求,即季度新增貸款不超過全年控制目標7.5萬億元的30%(2.25萬億元)。
  “信貸超預期的可能無法排除,存款準備金率仍有可能上調。如果小機構繼續扮演挑戰均衡投放節奏的‘螞蟻雄兵’的話,基於越來越多小機構將寶貴的信貸資金配置於行政級別更低、財政狀況更無保障、從而風險更高的地方融資平台而非政策當局所希冀的中小企業和“三農”,在此前調控中一直被網開一面的它們,可能因此而成為未來調控指向的對象,不排除準備金工具成為選擇的手段之一。”魯政委認為。
  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流動性過剩得不到控制,通脹預期和房産泡沫都將難以控制。雖然,傳統的觀點是貨幣政策與物價、通脹率相關度較大,但現實狀況顯示,貨幣政策與資産價格的關聯度也越來越高。有消息稱,由於承受了較大壓力,央行去年底即開始討論貨幣政策如何有效干預房價,不過在現實情況下央行一家的手段有限。
  就通脹預期而言,當前的外部壓力也不小。分析師&&,考慮到油價已經突破86美元,在86-100美元之間油價已無阻力位,輸入型通脹壓力將越來越大。另外,“生豬價格對中國的CPI影響較大,近期由於疫病原因生豬價格存在觸底並大幅反彈的可能。如果豬肉價格增長30%,通脹年中可能超過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説。
  巴曙松認為,下半年匯率與利率政策將不得不加大力度。“從目前的物價走勢看,因為貨幣政策委員會公告擔心經濟二次探底,預計政策退出的力度和節奏減緩,客觀上可能會使未來通脹壓力高於預期,而下半年匯率與利率政策將不得不加大力度來控制通脹。宏觀調控依然需要在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和通脹預期中艱難平衡。”他説。
  “一季度所有市場的資金都很充裕,包括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等。”中國銀行分析師石磊説,如果4月份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央行在公開市場上仍將保持較大的回收力度,預計4月份的凈回籠在4000億元至5000億元,央行還可能上調央票收益率,引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上行,以控制通脹預期和房産泡沫。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今年年初,包括兩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雖然有相當部分原因是屬於對衝,但總的來説,貨幣政策往收縮方向發展趨勢是很明確的。預測加息的時機可能是在二季度以後。加息的必要性在於,一是物價,二是資産價格。總體看,未來兩者漲得較快,會形成加息的理由。不過,我國對利率沒有發達國家敏感,貨幣當局更看重的是數量型工具,使用利率這樣的價格型工具會比較謹慎。

  相關稿件
[商品解讀]流動性對市場構成支撐 2010-04-02
各國央行大力調控流動性 2010-02-26
流動性治理寄望“供給管理”新思路 2010-02-24
央行回收流動性管理通脹預期 2009-10-30
降息與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困境 200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