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貯水於民”解決長久抗旱挑戰
    2010-03-29    鄭風田    來源:經濟參考報

    乾旱近些年似乎一直與中國過不去。每次大旱都帶來很大規模的損失,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乾旱這樣頻繁?如何徹底解決“下雨澇,不下雨旱”的困局?
  今年的西南雲、貴等地大旱,暴露出西南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存在的真問題:多年的投入欠賬與制度缺失,許多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種糧的比較利益低下使農民不願進行水利投資,也難以投資;取消的“兩工”制度也使農民即使在農閒時也難以組織勞動力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整修;國家對水利設施只投大江大河與糧食主産區,山區與丘陵等非糧食主産區的小農田無人投入等。這些原因導致這些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無法承擔更大一點的乾旱風險。
  這次的西南地區大旱會對我國的農産品市場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僅從目前來講還難以判斷,關鍵要看對春種的影響程度。西南地區不是我國糧食主産區,對小麥、大米市場影響有限,主要影響應該是經濟作物,包括花卉、茶葉、煙葉、甘蔗等。目前的大米價格波動不排除是投機炒作,如果大米價格大幅度上揚,國家可以通過儲備糧進行調節。經濟類作物的價格變動可能會激烈一些。
  筆者認為,要解決“下雨澇,不下雨旱”困局,國家應撥出專門資金,用於山區、丘陵區的溝塘渠堰等小農水利建設,推行“貯水於民”工程,既能提供就業崗位,又能給貧困地區的“生存水”提供長久保障。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農閒時,大部分的農村勞動力都被動員起來修建溝塘渠堰,這些在農村村邊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的農業生産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只可惜三十多年來我國一直在吃那時的老本,自從80年代分田到戶後,溝塘渠堰的修建維護就沒有人管了,國家的投資都被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雖然近年來加強了對糧食主産區的農田水利建設,但山區丘陵區的溝塘渠堰卻被忽視,沒人投資建設。所以這麼多年下來,許多山區丘陵區農村的貯水設施都已被淤平了,起不到貯水的作用了,一到夏天雨季,就發生澇災;一到春夏交替的旱季就無水可用,發生旱災。
  筆者建議,國家撥出專門經費,讓那些村莊的農民在農閒時進行修建貯水用水的溝塘渠堰。比如,一個100人的村莊,撥給其2萬元修建資金,以工代賑,讓他們把自己村莊的貯水設施修建好,用少量的資金帶動更多的勞動力。比如,每個農民一個月500元,一年下來6000元,600億元維修資金一年可提供1000萬個就業崗位,既能讓這些貧困地區的農民解決“生存水”問題,也能夠提高他們的收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相關稿件
國家防總水利部部署西南抗旱救災五大措施 2010-03-25
我國抗旱形勢嚴峻將面臨南北同旱 2010-03-12
抗旱:更重要的是培養土壤保墑能力 2009-09-02
抗旱減災是當前農村最重要任務 2009-08-31
抗旱減災是當前農村最緊迫最重要任務 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