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污染不影響海冰淡化水質
    2010-03-26    作者:記者 閆平/大連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陳偉斌、顧衛等專家認為,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開採量100億立方米,資源豐富。而科學實驗證明,海冰脫鹽後可達到水庫、河流等地表水一類水標準,這表明渤海污染不會影響海冰淡化後的水質。

  可利用海冰資源極為豐富

  據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開採量100億立方米(淡水轉化率為90%),而這還只是一次性資源的利用。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面積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渤海周圍有三個主要海灣:北面的遼東灣、西面的渤海灣、南面的萊州灣。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猶如伸出的雙臂將其合抱,構成首都北京的海到府戶。
  環渤海地區可利用海冰資源極為豐富。據相關科研人員介紹,由于大陸河川大量淡水注入,渤海海水中的鹽度是中國近海中最低的,加之海灣的地形較為閉塞,海水交流性較弱,渤海因而成為世界上緯度最低的結冰地區。每年冬季,在歐亞大陸冬季風及寒潮的作用下,海水會出現凍結,形成海冰。渤海海冰分為固定冰和流冰兩大類,它們是由平整冰、重疊冰、堆集冰、冰脊和冰丘等組成。一般情況下,平整冰的厚度約為20釐米至30釐米。渤海海冰主要從西部和西北部海域生成,在海面風和潮流的作用下不斷向東南漂移,形成渤海獨特的海冰資源輸運特點。
  每年的11月中下旬到翌年的3月下旬是渤海的結冰期,平均冰期約為120天左右。其中遼東灣冰期最長,大約140多天。科研人員據此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開採量100億立方米(淡水轉化率為90%),而這還只是一次性資源的利用。相關研究表明,海冰經開採後還會再生長,如果按年平均生長4次至5次計算,其可利用資源量更加可觀。這對于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而又嚴重缺水的環渤海地區來説,其作用和影響可想而知。

  天然優勢助推海冰淡化

  冬天自然凍結後,渤海海域海冰鹽度可降至6‰至8‰之間;對渤海海冰淡化水的檢測結果令科研人員十分驚奇。

  陳偉斌説,從技術層面上來講,海水淡化有一種方法本身也要靠海水凍結,由于它需要幾次凍結,成本高、耗能也高,加上設備復雜,因此沒有像蒸餾法、膜技術法、電滲析法那樣成為海水淡化的主流方法。在正常情況下,渤海海域海水的鹽度在32‰左右,但在冬天自然凍結後,這裏海冰的鹽度在6‰至8‰之間,低的時候可以降至4‰至6‰,不需任何手段就能自動將大部分鹽分去除掉,剩下的鹽分則可通過技術層面解決。目前,海冰淡化成本已下降為每立方米5元左右,充分顯示出海冰作為淡水資源進行産業化開發利用的可行性。今後,隨著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逐步成熟,其成本有可能進一步降低。
  那麼,渤海作為我國污染嚴重地區之一,由渤海海冰淡化出來的淡水品質是否存在問題,可不可用?為此,作為水質檢測權威部門的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專門進行了化驗,化驗結果令科研人員十分驚奇:與我國地表淡水資源的國家標準的34項指標相比,利用渤海海冰産出的淡化水除氯離子、硫酸根離子超標外,其他均符合地表水標準,而這兩項超標指標並非因污染造成,而是天然水質本身的原因,完全可通過淡化技術予以解決。由此表明,海水結冰過程是個凈化的過程。實驗證明,海冰脫鹽後可達到水庫、河流等地表水一類水標準。

  相關稿件
30年難遇 海冰重創臨海經濟 2010-01-25
秦皇島受困海冰再封港 電煤加劇告急 2010-01-21
長江水缺席“海水淡化”能否拯救北京? 2009-06-10
麥道夫們:海水退潮後的"裸泳者" 2009-03-18
北戴河培育成功海水芹菜 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