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商務部消息,商務部副部長鍾山於24日開啟為期三天的美國之行,鍾山訪美的主要議題將是中美貿易平衡、貿易摩擦以及與貿易相關的問題。此外,有專家分析,鍾山可能還將就人民幣匯率問題與美方展開磋商。 “鍾山此次訪美,可以説是複雜的中美經貿關係博弈的前哨戰。”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隨着4月15日美國財政部報告公布日期的臨近,人民幣匯率問題日益成為焦點中的焦點。鍾山訪美時機的選擇與此有關,其直接目的是通過有效溝通,阻止美方將中國列為所謂“匯率操縱國”,避免中美經貿關係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聚焦 1 美國政治家為撈資本頻頻為難人民幣
在過去一週裏,中美之間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和貿易平衡問題展開了唇槍舌劍的論戰。3月15日,130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致信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並對中國“進行回擊”。下個月,美國將宣布是否將中國定為“匯率操縱國”。“在把中國列為貨幣匯率操縱國問題上,目前奧巴馬總統面臨來自國會的壓力。”路透社23日報道稱。 中方也對人民幣問題進行了嚴肅表態和據理力爭的還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匯率問題是一個國家主權類的問題,並不是兩國之間的雙邊問題,人民幣匯率並不存在美國認為的低估和操縱。“如果美國對中國採取貿易制裁,中國不會熟視無睹。” 隨着人民幣匯率爭論的愈演愈烈,中美經貿關係也似乎陷入“膠着”狀態。美方一直將人民幣匯率問題和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挂鉤,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23日的報告還把美國就業流失歸咎於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而奧巴馬一直以來也將振興製造業、打開中國市場、實現擴大出口作為解決國內就業難題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在對人民幣升值施壓的同時,美國一直髮起貿易摩擦,向中國外貿發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懷特 帕金斯説,美國政府已把人民幣匯率問題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也認為:“美國的一些議員這麼做,主要是基於競選的壓力,他們要達到的目標,倒不是希望真正能創造多少就業,而是希望在輿論上和形象上表現得很親民。”而促使人民幣升值就是奧巴馬手中的一張非常重要的牌。 中科院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美國政客試圖通過施壓人民幣升值達到以下實質性目的:第一,削弱中國出口産品的優勢;第二,擴大中國對美國産品的進口。他指出,如果美國將中國定性為“匯率操縱國”,也只能表明美國一意孤行的單邊主義做法,那麼中國肯定會有所反應,這將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聚焦 2 人民幣升值並非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良方
據悉,在短短三天的美國之行中,鍾山將率中國代表團分別與美國商務部、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國際貿易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等這些掌控美國經貿事務大權的部門有關負責人進行會談,並會見部分美國國會議員。鍾山此次訪美能否“撥雲見日”,開啟中美貿易新格局,也引發了國內外各方的熱切關注和討論。 梁國勇&&,“鬥而不破”是中美關係的常態。而在金融危機後國際國內複雜的形勢下有效溝通、尋求妥協,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考驗着中美雙方有關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難點不僅僅是利益的取捨,還在於在維持中美經貿關係大局和滿足國內民眾合理訴求之間尋求平衡。無論如何,訴諸民粹、將船鬥翻,對雙方來説都是最不明智的。 據新華社發自華盛頓的消息,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鍾山24日在美國工商界舉行的早餐會上發表演講指出,中美應努力尋求和擴大利益匯合點,堅持通過溝通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他強調,人民幣升值並非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良方。 鍾山指出,中國對美國存在貿易順差,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和産業轉移的結果,提高人民幣匯率其實並不能解決這個老問題。 鍾山引述相關數據解釋説,在2005年至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21%,但中國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對美貿易順差年均增長20.8%。2009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中國貿易順差下降34.2%,對美貿易順差下降16.1%。 鍾山強調,中方認為不僅應當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也應保持美元貨幣政策的基本穩定。他指出:“美元大幅貶值必然對世界金融體系和世界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不論是人民幣的大起,還是美元的大落,都不符合包括中美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利益。” 在中美貿易不平衡方面,鍾山認為,中國確實存在順差,但順差規模在逐步縮小。他指出,中國政府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而是希望中美貿易平衡、可持續發展。 鍾山説:“實現中美貿易平衡不能靠限制中國對美出口,而是靠擴大美國對華出口。”作為具體建議,他要求美方作出實質性努力,徹底改變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問題。他強調,美對華出口管制政策是典型的冷戰産物,不僅對中國不公平,也嚴重制約了美國最具競爭力産品的對華出口,導致美國企業錯失中國市場商機。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美國明明有機會可以更多地向中國出口,使美國經濟更多地復蘇起來,因為出口的管制,幾百億的産品就得不到出口。“今年本來還想組織幾個大型的採購團到美國,但是,企業家們報給我的一些需要採購的東西,顯然美國到現在還不願意賣給中國。”陳德銘説。
聚焦 3 中國不會成為當年的日本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王躍生認為,美國施壓人民幣匯率的做法似曾相識,他提醒人們關注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及其後果。“美國出於利己考慮,希望通過人民幣的升值解決國內貿易以及就業等問題;同時還有抑制中國發展的考慮,為中國發展設置障礙,後者可能更重要。”他説。 香港《文匯報》的評論文章指出,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其實是“一箭三雕”:一是配合美國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結構調整,通過迫使人民幣升值削弱中國産品競爭力;二是中國坐擁龐大美債,人民幣升值將稀釋債務;三是通過干預人民幣匯率影響中國崛起。 但王躍生&&,這次美國的如意算盤未必能實現,當年日本和美國在談判上並不是平等的對手,但目前中國和美國的談判地位是對等的,同時,中國也會吸取當年日本的教訓,不能將人民幣大幅升值。 “中國不會成為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通過施壓使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梁國勇説,中國是一支處於上升階段的力量,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大,擁有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但這並不意味着人民幣不能、也不會升值,人民幣升值從長期來看是必然的趨勢,而從中短期來説,無外乎是升值時機、程度和方式的問題。”梁國勇説。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也指出,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處於升值、但基本穩定的態勢,而名義有效匯率不存在顯著的貶值干預。從亞洲一些出口導向型國家的匯率政策來看,存在明顯的“害怕升值”的行為,如印度、韓國、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它們的貨幣不管是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基本處於貶值通道,存在明顯的匯率干預;相比之下,中國的匯率政策體現了一個貿易大國的本分和應盡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