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人才”掣肘光伏産業自主創新
    2010-03-22    作者:記者 張濤 林艷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太陽能光伏作為一個新興産業,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發展前景。記者日前在部分光伏産業大省採訪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內光伏産業人才短缺、科研力量分散已經成為技術進步的“瓶頸”,難以擺脫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受制於國外的局面,應鼓勵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將基礎性高端人才培養上升到國家層面,謹防錯過與發達國家同步起跑的戰略機遇。

  光伏人才總體短缺企業互挖“墻角”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石定寰説,太陽能光伏産業屬於高新技術産業範疇,是集合了固體物理學、材料學、材料工藝、機電工程和儀器設備開發等多學科和綜合性技術的系統工程。目前,發達國家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技術研發機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産業技術服務體系。我國太陽能光伏産業發展相對較晚,研發的基礎相對較差,人才培養相對滯後,使得制約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未能完全獲得突破,仍未完全擺脫“低水平擴張”特徵。
  記者日前在無錫尚德、保定英利、中電電氣等大型光伏企業採訪了解到,目前企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主要靠海歸人才,人才總量不足,一些剛剛培養成熟的人才經常被其它企業高薪挖走。
  中國節能公司(杭州)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重恩説,公司現在把太陽能發電作為一個支柱産業,但是很難招到技術人才,他們就專門在江蘇設立分公司,高薪從無錫尚德、阿特斯等大企業挖人才,這樣總算勉強把研發團隊支撐起來。
  浙江省衢州市經委工業投資與規劃處處長周翔説,這個市正在努力打造光伏産業基地,並制定了人才吸引計劃,但來應聘的專業對口人才並不多,沒辦法只能招一些“半成品”人才,比如搞多晶硅技術的都是學化工、半導體等專業轉來的。
  石家莊東明中硅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張鑫説,他們過去一直搞皮革項目,看好光伏産業前景,去年7月動工建多晶硅項目,沒日沒夜地趕進度,不到半年就投産。可是技術人才卻很難招,只好到大企業去“挖”。
  石定寰説,研發能力薄弱,致使我國光伏産業將進一步受到國外市場打壓。以多晶硅為例,價格連續跳水,一個重要因素是海外七大多晶硅生産企業的産品擴産,因為他們技術成熟,生産成本大大低於我國企業。明年,多晶硅價格極有可能繼續下跌,迫使國內多晶硅行業出現價格倒挂,行業生存面臨危機。

  高校專業設置滯後跟不上産業需求

  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尚德商學院院長徐源認為,無錫尚德實現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創新人才機制,吸引留學人員中的前沿科技領軍人物回國創業。但這樣的人才目前在國內基本上培養不出來,因國內高校專業設置滯後,即使一些低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也很難招到。
  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説,為了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他們2004年就主動找到華北電力大學,商談開設相關專業,但因為審批環節多,這所大學直到2007年可再生能源專業才正式開設。
  與馬學祿相比,江蘇省光伏産業協會秘書長魏啟東的建議就沒有那麼順利被採納。魏啟東説,他也是2004年就建議東南大學開始相關專業,但因為師資等原因,至今未獲批准。他一直覺得,不是高校沒有培養能力,主要是相關部門不夠重視。
  國內光伏産業領軍企業——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志波説,因為國內缺少專門的學科人才,他們一般招用電子、化工等專業畢業生,經過一兩年再培養,才能勝任研發工作。此外,他們與多個歐美國家的大學建立校企聯合研發機構,時刻關注國際前沿技術動態。
  據了解,江西省從今年開始,擴大光伏專業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和中職生規模,計劃用7年時間培養10萬名“光伏專業”人才。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承擔培養任務的主要是民辦高校,如江西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江西太陽能科技職業學院,專業培養太陽能企業需要的技術人才。除了江西,四川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在四川高校中首開光伏專業,並正式聘請中科院廣州分院專家挂職指導新專業建設。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産業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認為,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在光伏人才培養上,基本上還停留在二流院校或職業技術學院層面,國內知名院校雖然在光伏領域有所研究,但均未開展系統化的教學,這與光伏産業在我國的迅速發展極不相稱。

  高端人才培養應上升到國家戰略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産業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説,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每一次技術革命和新興産業崛起,都是一次與發達國家同步起跑的戰略性機遇。我國光伏産業高端人才培養應盡快上升到國家戰略,掌握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為我國在新興産業領域與發達國家同步起跑創造條件。
  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説,目前的光伏技術研發,作為企業行為的應用性研究比較重視,但成為國家行為的基礎性研究重視還不夠。企業的研究不能代替國家層面的研究,企業要幹的主要是近期的,國家要關注長遠的,誰佔領了技術制高點誰就佔領了光伏産業未來。很多發達國家都成立了光伏技術研發“國家隊”,如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荷蘭國家新能源研究所等,政府每年投入鉅資,保障了科研力量。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石定寰説,金融危機後,美國救市的7000億美元裏面,有1000億美元是用於新技術開發的。而我國四萬億投資計劃多數是基礎建設。國家863計劃裏面,項目最少的是新能源。我國光伏技術研發體系不完善、投入不足,還缺乏國家層面戰略性考慮。
  “光伏核心技術研發單靠一個企業、一個研究所很難突破,必須將分散的力量整合起來。”石定寰説,吸收民間資本的北京太陽能電力研究院近日成立,主要是將國內十幾個分散的研究機構專家智力集合起來,囊括研究人員300多人,聯合從事基礎性、戰略性的研究工作,搭建起一個光伏産業技術服務平台。這是國家未成立相應機構的情況下,民間組織的一個新嘗試,實際上是幹了政府該幹的事。
  石定寰説,他一直有一個“大膽”的想法:當年我國能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衝破種種封鎖研製出原子彈,如今就一定能攻破光伏産業的核心技術,縮小與國外的差距,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國家應該明確牽頭部門,聯合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構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光伏核心技術研發和産業化推進,適時制定光伏産業技術規範、産業技術標準,規範光伏産業市場及促進企業間的合理、有序競爭。

  相關稿件
光伏上網標杆電價難&& 2010-03-19
5類太陽能光伏産品獲江西政府採購資格 2010-03-02
我國光伏産業期待“墻裏香” 2010-02-08
“並網難”絆住光伏發電前進腳步 2010-02-08
德國削減補貼或引發外資光伏巨頭入華潮 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