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物價溫和上漲有利經濟健康
    2010-02-12    作者:閆磊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着中國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出爐,海外媒體認為,物價連續三個月保持溫和增長,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以暫時緩解了,並且溫和漲價有利於經濟健康,也可減緩美國對人民幣升值施加的壓力。但由於工業品出廠價格(PPI)的高速增長,未來通脹壓力猶在。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1月份物價數據繼續保持溫和增長,從而為經濟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物價的溫和增長也有力地駁斥了所謂通貨膨脹風險的觀點,從而使得繼續緊縮貨幣政策師出無名。
  物價的下降或者溫和適度增長,都將對經濟增長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對中國而言,在經濟增速介於8%至12%之間時,消費物價在4%以內的溫和增長甚至下降都是健康有益的。
  不過,鋻於通貨膨脹風險論的陰魂不散,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未來可能會繼續在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和抑制貨幣信貸增速上左右搖擺。如果過早地退出金融刺激政策,那麼必然出現信貸下降和由此導致的股市疲軟,進而影響居民消費,這無疑將會使得經濟復蘇的三大基石中,僅剩積極的財政政策苦苦支撐。但獨木難支之下,經濟未來的前途令人堪憂。因此,中國經濟未來前途取決於是否能夠明確堅持財政金融刺激政策,而不是過早地退出或減弱政策力度。
  美聯社的文章也稱,由於CPI同比只增長1.5%,中國通貨膨脹壓力可以稍微緩解了。該數據可以推遲中國當局動用加息等猛烈政策工具的時點,此前外界擔憂,中國加息將會造成中國經濟復蘇步伐減緩和對初級資源産品需求的下降。分析師曾預計中國今年加息的步調將與美聯儲看齊。
  雖然食品類的價格漲幅有限,但有多項數據顯示,新的漲價風險猶在。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增長4.3%,高於上個月的1.7%,表明消費者在未來將面臨因成本提高而漲價的零售商品。
  彭博社文章提醒説,由於流動性仍在繼續寬鬆範圍內,PPI漲幅是上個月數據的2倍多,增速已至15個月最高。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辛普芬多佛説,工業品出廠價格的加速上漲&&日後中國可能會更加嚴控銀行放貸。
  彭博社分析説,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有一個好處,就是能一定程度上減少美國對人民幣升值施加的壓力。如果中國的物價漲速快於美國,從“通貨適應”準則來説,人民幣將客觀升值。這會使在美國的中國商品貴一些,美國商品和服務在中國則會更有吸引力。
  相關稿件
物價漲價鬧心 擴大消費低收入者是難點 2009-12-17
發改委表態保物價穩定 拋儲平抑市場顯威力 2009-12-15
德國消費物價7個月來首次同比增長 2009-12-11
專家:大蒜辣椒價格上漲不代表消費物價漲勢 2009-12-08
物價部門詳解數字電視成本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