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賣地千畝倒貼六千萬
    2010-02-12    作者:記者 劉大江 黃浩苑/廣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徵地中拆遷與維權的矛盾在各地不斷升級。2010年1月19日,廣東陽山縣政府與陽城鎮通儒村村民發生矛盾,起因是作為貧困縣陽山縣政府賣地千畝倒貼6000萬元。
  在陽城鎮通儒村委會李屋村,記者親眼目睹了失地農民在自己田地上開荒的怪現象。在大片的建築垃圾和塑料等生活垃圾間隙,五六個農民在地裏種菜,田畦的菜碧綠茂盛。隔着兩米余寬的村道,少量未徵的田裏仍灌滿了水,等待開春水稻的耕作。遠處是房地産商開發的小區樓房,村民們説,人還是他們的人,但地已經不是他們的地了。
  村民鄧水友説,這片地2007年就被政府徵了,賣給私人老闆,政府就用垃圾填埋土地,不讓農民耕種。徵地後兩年多沒見動靜,地都長滿了荒草。“我們都是菜農,現在只能去市場買菜吃,可是我們的菜地卻被人這樣糟蹋。”鄧水友説。54歲的村民陳妹在自家以前的田地裏“開荒種菜”有一個多月了,她説,當時的荒草有半人高,看著就流淚,這塊地2007年被徵,徵前是水稻田,土很肥。
  陽山縣國土局局長唐存偉説,通儒村的土地幾乎全部被徵用,從2004年到2007年,為修建陽山大道,分五個批次共徵地2100畝,每個批次不超過650畝。2008年8月通過招拍挂,賣給某知名房地産開發商940畝土地。
  40歲的通儒村村民黃信體説,陽山縣70%以上是山區,像通儒村成片的平整耕地很少見,這裡的田地肥沃,接近“噸糧田”,徵地前村民的生活完全有保障,打散工是為改善生活,徵地後則完全變了,打散工是為了基本的生存。
  村民黃友軍説,徵地修路,我們支持,但把我們的“保命田”低價徵去搞房地産開發,我們堅決反對!記者了解到,開發商在陽山開發的樓盤,售價每平方米約2000元,由於陽山離廣州只有兩小時的高速公路路程,很多買家來自珠三角。
  一些村民紛紛質疑政府“驚人的慷慨”。邱桂香説,從1998年開始農民的徵地補償為每畝1.8萬到2.1萬元,2009年也只是提高到了每畝2.7萬,這個補償對村民來講少得可憐。黃友軍説,賣了近1000畝土地給開發商,政府不但沒賺一分錢,反而倒虧近6000萬元。
  這個説法得到陽山縣國土局局長唐存偉的證實。唐存偉説,我們從徵地到“三通一平”,每畝成本價18萬元,賣給開發商每畝12萬元,“我們是虧本的”。但他解釋説,這樣做的目的是築巢引鳳,利用大開發商的名牌效應。
  村民們紛紛説,陽山是廣東省著名的貧困縣,財政相當困難,倒貼錢賣地給開發商,如此行為,動機令人懷疑。
  近年來,經濟的日益發展導致城市用地緊張,土地已經變成了稀缺資源,伴隨着土地糾紛“釘子戶”屢見不鮮,形成了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有關專家認為,粗暴的徵地拆遷方式引發幹群關係緊張,徵地不能靠強制手段解決,應該充分考量老百姓利益,用市場化的補償方式平衡各方關係。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律師協會會長陳舒分析,目前的徵拆工作中,常常出現開發商每畝補償30萬,可往往到業主手中只有兩三萬元,大量資金在中間環節被層層盤剝殆盡,導致了業主因不滿補償採取各種激進手段維權。
  陳舒認為,徵拆工作應減少中間環節,賬目做到公開化和透明化。例如讓開發商直接與被徵戶協商好補償價格,並直接把補償費用打入業主賬戶,減少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介入。
  日前,深圳最大舊改項目深圳大衝舊村改造項目的簽約啟動,村民可以選擇物業補償、現金補償、物業加現金等三種補償模式。物業補償是按建築面積實現1:1的補償,貨幣補償是每平方米1.1萬元。原村民因為舊村拆遷改造,將出現數個千萬乃至億萬富翁。這一高投入的拆遷補償模式被譽為“深圳模式”,補償價格“隨行就市”讓市場説話。
  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女律師協會會長張麗傑認為,深圳的拆遷是以市場化、高投入的方式實現工程順利推進,它首先是依法進行的拆遷改造,更重要的是,它用高投入換得民心,體現了政府對百姓的讓步,把真正的政策給到百姓。
  張麗傑認為,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徵地不可避免,但並不意味一定會造成衝突。市場化的拆遷補償至少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協調保障,改變了以往為牟取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而採取剪刀差的行為,應該是未來中國在徵地拆遷中值得推行的做法。

  相關稿件
從1.6萬億“賣地”收入中看到什麼 2010-02-08
[博客]從1.6萬億“賣地”收入中看到什麼 2010-02-08
去年全國"賣地"收入近1.6萬億元 2010-02-03
賣地生財的模式不可取 2010-02-02
北京擬用一半賣地收入建保障房 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