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七次聚焦“三農”,再次祭出惠農強農大手筆。網民認為這表明決策層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但也有網民指出,許多惠農政策在執行中存在一些問題,農民的生存現實與中央的政策目標還有不少的差距。網民建言,一方面要解決中央惠農政策的真正落實問題,另一方面,還應對“三農”政策進行完善。
完善的社保體系是城鎮化的保障
伴隨中央大力推進城鎮化和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提法,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近來成為網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新浪博主“南窗法雨”&&,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如果沒把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完備,而不過是讓這些無技能、無房産、無儲蓄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居民,那麼在這場身份轉化中,這些新居民除了失去土地,唯一收穫的就是迷茫,給社會造成的影響是無法預測的。 “南窗法雨”指出,中央一號文件在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的同時,多次強調農民工和農民社保問題。説到底,是否將農民工,尤其與企業建立穩定工作關係的農民工納入制度設計之中,並實現農村社保、城鎮社保多個險種之間的接續,是需着力推進的兩大問題,亦是兩大難題。有網友説“落實和完善社保體系,任重而道遠,卻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必須讓農民的權益向城市看齊
網友“土發子”在百度空間上撰文指出,自2002年始,國家就調整了對“三農”問題的政策取向,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政策,從取消農業稅到試行新的農保,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促進農民收入快速提高上,成效一直不是很明顯。 文章指出,從農民增收角度看,影響收入提高的因素無非是兩個:一是農村人口太多,二是農産品的價格比較低。由此來看,要增加農民收入,也無非是減少農村勞動力和提高農産品的價格。“問題是,閒置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就必須解決就業,從目前看,城市的二三産業,特別是服務業的大發展,才能容納足夠多的農業勞動力,然而當前大城市的很多政策,是直接阻礙服務業發展的;而從提高農産品價格來看,關鍵是提高價格,但糧食問題關係到民生,鋻於城市還有很多低收入群體,國家不大可能放開對糧食的價格控制,即使放開,在農業本是弱勢産業的情況下,在和工業品和服務的交換中,農産品價格的提高又會通過這種交換傳遞和反饋到農民身上來。” “土發子”&&,要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對“三農”發展的政策思路進行重構,使農民的權益向城市居民看齊。他建議“廢除施加於農民身上的各種制度性歧視;將金融、保險、水利、供銷、批發、農機等涉農領域放開,讓農民合作組織免稅進入;分階段在農村推進現代福利體制的建設,把最低保障、醫療服務、養老保險、法律援助等推廣到全部農村地區。”
應取消徵地制度
網易博主鄭風田指出,只有取消徵地制度,農民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護。鄭風田認為,土地糾紛和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國土地産權制度和徵地制度的缺陷。 第一,由於産權界定不清,在土地問題中,農民的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化解土地問題引發的糾紛或衝突,要明確農村土地的産權,讓農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其次,目前試圖通過提高補償標準來解決徵地衝突,其實是難以辦到的。因為地是基層政府部門徵的,低補償標準也是他們幹的,現在讓基層政府去加強督查,等於是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只會通過欺上瞞下的手段去進行徵地,而中央政府的監督成本是巨量的且不現實的。 第三,徵地導致農民受損,基層政府與開發商受益,形成土地財政與腐敗,於國於民都不利。雖然中央政府多次規定要多給農民補償,但許多徵地補償金都沒有及時足額發給農民,地徵走之後又沒有讓農民及時加入當地的社保體系,這就引起比較大的矛盾。 “唯有取消徵地制度,才能保護農民土地權益,並提高農民收入,也可解決政府土地財政依賴症、官商勾結腐敗等問題。”鄭風田還建議道,建設用地應讓農民與開發商進行協商與博弈,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因大大增加開發商的成本而減緩土地被侵佔的速度,某種程度上會有利於國家的糧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