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流動趨勢多元化 結構性矛盾凸顯
    2010-01-26    作者:記者 董振國 鄧華寧 王振宏 李舒 侯大偉 楊玉華/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流動人口不“流動”“移民”傾向漸趨明顯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前流動人口的利益訴求正在發生變化,表現在流動性上呈兩極分化態勢,部分就業和收入穩固的群體,移民化傾向明顯,出現“流動人口不流動現象”。另一部分收入水平較低且不穩定的群體,呈現加速流動趨勢。
  農民工是流動人口主體,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注重家庭成員的團聚。山東省公安廳戶政管理處處長張廣桐、廣西壯族自治區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涂永森等認為,現在農民工正從以前男勞動力外出“獨闖”,逐漸演變成現在夫妻二人同時外出務工以及攜子女外出流動的形式,農民工“家庭化”的趨勢明顯。另一方面,農民工居住形態的穩定性也在不斷提高。據浙江省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工中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單位內部宿捨得比例逐年增加,並且已經佔到農民工總數的86.37%。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流動人口開始追求融入當地,長期生活在一個城市,並開始購房安家。這些群體除了大學生、白領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外,也有一些事業發展較為成功的農民工。各地情況顯示,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穩定居住的持續時間逐年增加,“移民”傾向漸趨明顯,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事實“移民”。上海市近些年流動人口中,大約有10%左右的人口會在城市逐步沉澱下來,穩定居住在城市中。
  而另一部分呈現加速流動趨勢。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戶政處處長黃清介紹,蘇州市每半年就有50%以上的打工者流動走,暫住半年以下的54%,半年到一年的31%。廣東省公安廳治安管理局戶政處處長黃成龍介紹,廣東省出租屋內的外來人口幾乎一年之內發生一次流動。深圳市寶安區民治派出所所長陳小彪告訴記者,他們轄區流動人口流動更快,每季度就有30%流動走了,當地企業富士康公司由於員工基數很大,有時候短期內就有上萬人進出。
  據一些城市人口管理部門介紹,流動性強的群體大多集中在製造業發達地區,在一些企業打工的農民工流動性大,他們也不願在城市安家落戶。山東省臨沂市木材加工業比較發達,記者在當地木材加工企業了解到,有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木頭抬到機器上剝樹皮,因為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農民工不需要掌握多少技術,稍加培訓就可以成為熟練工。而同樣是體力勞動,農民工在建築工地打零工一天也至少可掙六七十元,多的一兩百元。因此,簡單加工企業工人流動性極快,許多農民工都抱著隨時走人的想法。

  流動人口在全國流向呈現三個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流動人口主要聚集在東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加工製造業産業聚集區,珠三角地區尤為密集。近兩年,流動人口在全國流向呈現三個趨勢,一是開始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欠發達地省分散;二是在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由珠三角向長三角,再向京津等北方地區流動;三是在一些省區內,流動人口開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成貴分析,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的主體仍是農民工,而製造業和建築業仍然是農民工的主要就業領域,這種流動人口構成格局,決定了流動人口大的流向受産業布局影響很大。
  去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人力資源需求下降。據廣東省勞動部門調查,當地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正向相對落後的地區轉移,不少原來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不斷轉向全國其他地區。作為農民工輸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經濟發展較快,也成了農民工的有力吸納地,農民工流向將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中西部地區就地就近轉移逐步加快。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近幾年,廣東、福建等傳統流入大省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區、東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業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記者在山東的濱州、菏澤、江蘇宿遷、淮安等地採訪時了解到,2008年底以來,外出農民工紛紛回鄉就業。一是原先東南沿海企業打工部分企業倒閉停業,再是本地區招商引資,承接産業轉移,企業新增加較多,用工猛增。而且這些新投資企業工資待遇較高,一些農民工算賬,到外省就業成本較高,不如在當地就業。

  30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供求明顯偏緊

  記者在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了解到,近些年,各地不斷加強勞動力轉移力度,許多地方農村可轉移的勞動力已大部分實現非農就業,轉移潛力已經很小。因而,我國流動人口總體數量將保持穩定。由於農民工群體文化水平偏低,一些較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足,流動人口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現象加劇。
  據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介紹,經過近30年的持續轉移,越來越多的地區農村青年剩餘勞動力正在被吸納殆盡。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表明,30歲以下農村勞動力有近80%已轉移到非農産業。30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供求明顯偏緊。
  廣西是廣東省第二大勞動力輸出省區,自治區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涂永森介紹説,全區80%的外出農民工在廣東就業,現在勞動部門到各地組織農村勞動力輸出,舉辦招聘會參加的人越來越少,各地反映農村青年出去的都差不多了,剩餘的人已很少。“最近,廣東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請求我們幫他們招人,給出了相當優惠的條件:月薪1500到2000元,還包吃包住,光一天的伙食費就有21元,而且農民工可簽長期合同。我們在全省發布了信息,還在《南國早報》登了廣告,計劃招8000人,但報名的只有300多人。近幾年,農村可新增轉移的勞動力一直維持在六七十萬,現在應該到頂點了。”
  記者在沿海地區調查發現,接受過職業培訓、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供給嚴重不足。從2002年開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熟練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的現象。2003年以後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現象,2005年以後“民工荒”現象開始蔓延到內陸一些地區。在今年經濟逐漸回暖後,東部沿海地區“民工荒”更加突出,而且呈現“普工荒”與“技工荒”並存局面。

  相關稿件
江蘇:流動人口暫住證將實行"一證通" 2008-07-11
讓流動人口的義務教育經費也“流動起來” 2008-03-08
[編讀互動]解決流動人口戶籍問題路有多遠? 2007-11-30
流動人口管理應轉向平等賦權 2007-08-22
鄭州市為流動人口提供了八項免費服務 200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