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帶:承接沿海地區産業轉移
    2010-01-22    作者:記者 葛如江 楊玉華/合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蕪湖港的早晨。新華社記者 李健 攝

    安徽首個國家級區域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近日獲國務院批復,此舉標誌着皖江城市帶正式成為首個國字號“産業轉移特區”。皖江城市帶“示範區”有哪些特殊優勢?發展前景如何?示範區設立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産生怎樣影響?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適應産業轉移主動參與分工

  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對安徽發展提出了明確定位和要求,“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産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話雖不長,但內涵豐富,為安徽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發展進行了精準定位。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綠安徽大地,精明的安徽人就先知先覺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當時,他們提出了“呼應浦東、開發皖江”的發展戰略,第一次提出把皖江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加速皖江城市群融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地區;進入新世紀,安徽提出了“東向戰略”,意在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靠近,招商引資的重點也在蘇浙滬等地;近兩年,安徽提出了加速融入泛長三角的發展思路,其發展思路更加明確,即做好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産業轉移,全省各地特別是皖江城市帶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長三角地區的黨政部門和企業家加強合作與交流。去年,安徽正式進入泛長三角地區。
  總書記在安徽視察的講話精神更讓安徽各級領導信心倍增,方向更明。作為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措施,安徽省在廣泛深入調研、認真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的建議,意圖將皖江城市帶作為深化改革開放、參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平台。2008年10月,安徽正式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請示》,2009年初,國務院批復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委和安徽省盡快編制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此後,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2個國家部委和滬蘇浙兩省一市發改委等部門組成龐大聯合調研組,對安徽開展了為期一週的深入調研與評估,並最終形成示範區規劃。
  “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是適應當前産業轉移大趨勢下的必然選擇。”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向記者介紹了設立示範區的主要動因。一方面,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進入工業化後期的轉型階段,面臨成本、生態環境、國家産業布局調整等多重壓力,在大力承接和發展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産業的同時,主動將勞動密集型的生産加工環節、資源能源依賴型的産業上游環節向內地轉移。另一方面,隨着國家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投資的軟硬體環境不斷優化,對國際和東部沿海産業轉移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在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國承接産業轉移的重點區域逐步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拓展。
  “不僅如此,在這一輪産業轉移中,産業向配套能力強的城市群轉移成為最明顯的特點與趨勢,而這恰恰是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的關鍵所在。”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專家周雲峰説。

  立足優勢先行先試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由於緊鄰我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因此,皖江城市帶又被稱為承接長三角産業轉移的橋頭堡和第一站。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皖江城市帶具備承接産業轉移的多重優勢。皖江城市帶本身經濟基礎較好,2008年,皖江城市帶人均GDP為1.9萬元,超過中部平均水平。而且城市帶與長三角的交通網絡實現對接,物流成本降低,城市帶岸線還具有突出的資源要素比較優勢,特別是巢湖、安慶、池州等地分別擁有數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線,具備發展重化工業的環境資源,而這些産業正是下一步承接轉移的重點。
  從要素成本和配套看,皖江城市帶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全省常年外出務工人數超過1000萬人,擁有大量熟練産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於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産業集群,具有良好的綜合配套能力。城市帶還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和各具特色的産業開發園區,具有完善的産業承接平台。
  正因如此,皖江城市帶已經成為安徽省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的第一方陣。數據顯示,皖江城市帶近年來利用國內資金呈爆發式增長態勢。2004年,皖江城市帶利用省外國內資金為348.2億元,2008年增長到2306.1億元,年均增速高達60.4%,其中,承接的國內産業主要來自東部沿海地區,55%來自長三角地區。皖江城市帶還日益成為國外投資者的青睞之地。據了解,目前皖江城市帶承接的國外産業主要來自香港、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台灣,佔安徽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
  “當前産業轉移在中國的東部和中西部之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此次國家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看中的就是城市帶區域、要素、産業配套和環境承載等多重優勢。而將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也是對今後中西部承接産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周雲峰認為,通過示範區將自發的、無序的、完全市場化的産業轉移輔以政府的引導,既可解決産業轉移中存在的無序和重復轉移問題,使其符合國家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同時也能夠讓産業在轉移中實現創新升級。

  探索途徑引領中部新崛起

  據了解,與其他承接産業園區不同,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它並非安徽省規劃設計的,而是國家站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上確立的;二是它不是封閉、單向的,而是可以讓相關的産業自由&&,進行雙向的流動。同時,這種承接也不是依賴政府的“規劃”。
  正是這一特殊性決定皖江城市作為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的示範區,擁有了“先行先試權”,在政策的配套和體制機制創新上具有突破意義。沈衛國告訴記者,依據目前設想,示範區將突出以下特點。一是通過産業轉移和升級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二是在示範區建設上將工業化與城市化緊密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三是將産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節能緊密結合起來;四是不止簡單地進行産業“搬家”,而是更加注重扶持自主創新和培育新興産業發展。
  根據目前東部沿海産業轉移的趨勢分析,皖江城市帶産業承接和發展重點包括煤、石油、精細化工在內的重化工産業,這很可能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最先、最快發展起來的産業,並可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此外,汽車、電子、冶金、節能環保及造船業等也將是承接重點。僅以汽車為例,2008年安徽汽車産量已經達到85萬輛,居全國第六位,圍繞汽車産業的電子、鋼板、塑料等,産業鏈價值已經達到1500億元以上。在冶金、鋼鐵方面,馬鋼、銅陵有色、池州銅冠等,都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緊跟《規劃》之後,安徽還將&&“關於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的決定”,明確示範區的建設目標、任務、政策等。並頒佈具體的實施方案,將任務分層次細化分解到每一個市、縣,為《規劃》的落實打下基礎。同時,安徽還將積極爭取國家各個部委對示範區的大力支持,將《規劃》中定性的政策變成具體的量化的措施。最終通過科學承接産業轉移,使皖江城市帶産業轉移示範區到2015年綜合實力明顯增長,地區生産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産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在經濟總量、發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實現新跨越,而且在優化産業結構、打造區域戰略主導産業、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質的飛躍,真正成為中西部地區科學承接産業轉移的示範區和中部崛起的新增長極。

  相關稿件
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獲批 2010-01-22
西部産業轉移挑戰東部吸引力 2010-01-13
廣東農民工就業回暖“缺工”倒逼産業轉移 2009-12-22
從“郴州特區”看我國沿海産業轉移新趨勢 2009-11-18
我國積極應對國際紡織産業轉移 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