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經濟區從構想走進現實
    2010-01-13    作者:記者 劉健 張桂林/重慶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重慶五裏店立交。

    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亞洲最大齒輪。(資料照片)

    新聞背景:2009年全國“兩會”上,重慶代表團提出川陜渝共建“西三角經濟區”的設想,當即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事實上,我國目前已經在西部確定了成渝、關中-天水和北部灣等三大經濟區,而把重慶、西安和成都並列起來組成“西三角”,無疑是一個大膽而具有想像力的創意。

  據了解,構建“西三角”經濟區、打造西部新增長極的構想,早在2003年就已經被重慶、四川等地的學界和經濟界提出,當時的“西三角”還僅限于長江上游、西南腹地,即包括四川、重慶和宜昌為中心的湖北西部的“西南三角”。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全面推進,西部經濟格局全面調整,包括成渝經濟帶在內的“西南三角”經濟總量偏小、帶動能力有限,很難成長為與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等量齊觀的“增長極”。
  打造連接西南、西北,溝通西部與中部的大“西三角”經濟區,無疑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現實意義。據統計,新的“西三角”經濟區以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為主體,包括重慶、四川、陜西三省市的61個城市,幅員面積37.7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億,2008年GDP總量21504.64億元,佔全國的7.1%,佔西部地區的36.9%。 
  大“西三角”經濟區構想一經提出,立即得到渝、川、陜政、商及學界的積極響應。三省市綜合經濟部門還簽署合作協議,形成了工作機制。目前,由重慶、四川、陜西三省市發改委共同研究形成《構建“西三角”經濟區基本思路》已報送三省市政府,並有望取得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援。“西三角”經濟區正從構想走進現實。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就構建“西三角”經濟區採訪了相關專家。

  打造“西三角”是區域經濟布局和西部大開發的現實要求

  廖元和(重慶工商大學研究員、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長江上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從打造西部重要增長極到成渝經濟合作區,再到“西三角”經濟區構想,既體現了重慶發展戰略的變化——即從發揮單個中心城市的作用,到發揮城市群的作用,再到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之間開展合作構築中國西部開發重點核心區,也反映了我國新一輪區域經濟布局和西部大開發的現實要求。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均衡布局”和“非均衡布局”兩次歷史性飛躍。從現狀來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非均衡”發展的典型特徵,東部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區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
  但是,我國未來面臨的一項基本任務,是對城鄉發展實行統籌,並解決“三農問題”,其基本途徑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而我國的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較少,工業發展較慢,其實力難以反哺農村和農業,産業布局的高度集中于東部,與全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相矛盾,這不僅造成西部地區長期依靠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而且造成西部上千萬農民工流向東部地區,帶來許多社會問題。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既不能走“均衡布局”的老路,也不能長期保持“非均衡發展”的狀態,而應走“有重點的協調發展”新路,其含意是東中西三大地帶協調發展且各有其重點,西部地區急需有一到二個類似長三角或珠三角那樣的增長極帶動西部整體發展,而“西三角”就是西部的重點區域。
  打造“西三角”經濟開發區,也是深化西部大開發的必由之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整整10年,西部大開發之初,表現出一種全面開發,齊頭並進的態勢,這既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力也難以承受。黨的十六大後,把長江上游經濟帶、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和南貴昆經濟帶列為西部大開發的三大重點區域,由于各種原因,這三大重點區域並未實際體現出來。而成渝經濟區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區域,關中--天水經濟區是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龍頭區域,並且包括了兩大城市群,“西三角”開發區的構想,實際上把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從空間上明確下來。
  據初步分析,到2015年,“西三角”經濟區的61個城市GDP總量有望達到5萬億元以上,佔西部地區比重達到45%左右,佔全國比重達到10%左右。集中精力開發這一地區有利于全國區域經濟形成“有重點協調發展”的格局,還將為西部大開發打造堅實的支撐基地,使西部地區的全面開發和重點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也有利于推動該區域城鄉統籌發展。
  構建“西三角”經濟區還可以使重慶、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有更廣闊的經濟腹地,避免“孤島效應”;“西三角”內及毗鄰的長江上游地區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和水電資源,秦巴山地和毗鄰的三峽庫區、長江上游地區是中國生態環境的關鍵區域,在打造“西三角”經濟帶過程中,加強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對未來全國的生態和能源環境有重大意義。
  此外,“西三角”是對外開放的“海洋戰略”和“大陸戰略”的焦點,它有利于將沿海的對外開放和西南、西北的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形成“中心開發”的對外開放格局。

廖元和
張寶通
李勇
  優化重慶、成都、西安城市群布局和功能

  張寶通(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
  打造“西三角”經濟區並不是為爭取“第四極”人為的拼湊、歸大堆,而是川渝陜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是西部地區實施重點開發、強力帶動的需要,三地資源互補、産業銜接性強。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太、科技資源雄厚,研發能力較強。成都是西南地區的金融、科技和商貿中心,電子資訊、商業和科研有明顯優勢。重慶是全國重要重工業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業中心,裝備、機械業很強大,制造業發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接成都、西安的研發成果,並迅速轉化為生産力。
  從資源情況看,陜西的基礎材料、礦産資源豐富,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重慶則可接納四川的水電産能,陜煤入渝、渝鋁輸川陜等方面都有密切往來,另外就是三地還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資源相對充足。
  目前重慶和四川相互投資的比例非常高,而西安科研力量向成都和重慶轉換比重也很高,這都為今後三地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打造“西三角”經濟帶,整合西安、重慶、成都3個核心城市群,就會帶活整個大西部的經濟高地。
  李勇(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打造“西三角”經濟帶,首要是進一步加強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市對腹地的吸引和輻射功能,與周邊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動,提高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具體而言,可分別以重慶主城和成都、西安3個特大城市為中心,大致按照1小時車程的距離為半徑,建設重慶1小時經濟圈和成都經濟圈、關中城市群,形成以大中小城市為依托、廣大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其中,重慶1小時經濟圈包括以重慶主城為中心的23個區縣,除主城外主要包括永川、涪陵等6個地區中心城市;成都經濟圈除成都外,主要包括綿陽、德陽、樂山等地市;關中城市群除西安外,主要包括鹹陽、寶雞等地級城市。
  3個都市經濟圈分別形成放射狀與環狀交通設施相結合的網狀結構,使各大中小城市之間順暢地互聯互通;根據産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的分布狀況,合理布局能源、通訊、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圍繞重慶、成都和西安各自的主導産業,發揮周邊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功能。通過對這3個都市經濟圈的建設,形成成渝經濟區和關中城市群的3個“引擎”。
  根據3省的實際,我建議進一步優化成渝大都市帶和關中城市群的功能。加大以交通幹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西三角內形成以高速公路、鐵路為主的交通網絡;形成跨省市的輸電、供氣網絡,在能源供給上互通有無;形成順暢的通訊網絡,搭建資訊傳輸的平臺。
  要加強城市群協調機構建設,可以西三角內市縣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為主體,組建西三角城市群協調辦事機構,內部可以設立專門委員會,負責各城市群內各項規劃的協調和銜接、各種政策的制訂和落實、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財政稅收關係的協調等,打破重慶、成都、西安3地之間利益分割的格局,建立起各市、縣之間平等對話的機制,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合理分配。

  首要解決內部聯繫不緊密,外部聯繫不方便

  廖元和:目前,打造“西三角”已具備一些有利條件,首先它符合中國區域經濟有重點協調發展的大趨勢,也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開發區找到了突破口;從現實層面來講,該區域本身也有較強實力,發展態勢較好,渝、川、陜地方黨政和各界也都有積極性和合作共識。但也要看到,“西三角”還不是一個現實的經濟區,也不是一個現實的增長極,從理論上講增長極應當是重點開發區和優勢開發區,是先進城市的集合,但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西三角”內既有重點開發區,優勢開發區,又有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因此找準突破口十分重要。
  首先,要破解“西三角”內部聯繫不緊密,外部聯繫不方便”的問題,應從交通入手打造“西三角”重點開發區,通過交通促流通,促進區內生産要素的優化組合和産業結構升級,建議在國家“十二五”規劃內打通阻礙3省市溝通的瓶頸:打通渝鄭鐵路、渝昆鐵路,陜西紫陽縣至四川達州羅江的高速公路,西安至重慶的城際鐵路,四川合江至貴州習水的高等級公路等。
  其次,要進一步強化3省市産業的配套性、互補性,提升相互間的經濟融合度,需要注意的是,“西三角”內部要避免各省市為地方利益而相互拆臺,要有大局觀念。

  相關稿件
“西三角”:正在攥成西部一個拳頭 2009-07-28
打造第四極 西三角經濟圈藍圖浮現 2009-03-18
搶跑西部大開發 重慶首推萬億重大項目 2009-12-15
黃奇帆透露經濟數據 重慶經濟現回暖跡象 2009-02-25
重慶:經濟型酒店半年收回投資 200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