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打造最宜居之城
    2010-01-13    作者:蒙春音 黃俊輝    來源:經濟參考報

    長達65公里的白市驛大型登山步道建成後將成為西部新城新地標。資料圖片

    環境優美的“居家之都”
  堅持以國際眼光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扮靚老城、拓展新區,整體提升、突出特色,力爭到2012年,將九龍坡建設成為重慶最宜居的城區之一,打造居家之都。

  花漾商圈扮靚“客廳”

  在重慶建設“宜居重慶”的戰略部署下,九龍坡區利用自身歷史、地域、創意文化等資源特點,凸顯自己的特性,從城市環境、公共空間、文化品位等方面全面提升宜居品質,全力打造城鄉融合、環境優美、産業發達的新型宜居城區。
  九龍坡的宜居建設中,楊家坪商圈的“整容”,無疑是一個“標誌性”工程。
  作為重慶市主城區5大商圈之一,楊家坪商圈自2003年建成以來,一直扮演著九龍坡“客廳”的角色。但一些七八十年代的老式居民房與現代寫字樓交相混雜,不僅影響美觀,也制約了“客廳”擴容、升級的發展需要。
  依托“宜居九龍坡”建設,緊扣“扮靚老城”,九龍坡區公開徵集了楊家坪地區城市設計國際方案,並由財政全額投入約1億元,在重慶率先開展了商圈環道沿線整容工程。通過“拆、改、遮、透、補、串、統”七招“整容手法”,楊家坪商圈正在全面“變臉”。
  為樓面“整容”的同時,九龍坡區還在商圈和環道沿線,栽種了香樟、銀杏、桂花、玉蘭等高大喬木,配以四季鮮花。“一年四季交替盛開、芬芳四溢。”按照九龍坡區委書記劉光全的描述,楊家坪商圈將成為一個永不落幕的“花博會”,一個名副其實的“花漾商圈”。據了解,春節前,整個商圈就將掀起“新蓋頭”。

  廉租住房惠澤百姓

  作為老工業區,九龍坡有許多工廠搬遷後遺留下來的家屬區,商業核心區內也有大量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因此,加快危舊房拆遷改造、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就成為了當地宜居建設的一個重點。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九龍坡區在城市建設中,歷來高度重視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
  據介紹,實施多年來,九龍坡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已逐步實現了由階段性、臨時性工作向長期性、日常性工作的轉變,建立起了以實物配租為主,採取“調劑住房——建新房——建相對集中、功能完善的社區”模式,逐步擴大了保障覆蓋率。
  九龍坡廉租房保障工作概括起來有3個“最”:在重慶廉租住房建設中啟動最早(2003年重慶第一批啟動廉租房建設)、規模最大(建成及在建廉租房規模近20萬平方米)、覆蓋最廣(在重慶率先實現“雙困家庭”廉租住房全覆蓋)。
  據悉,目前九龍坡已建成投用廉租住房小區3個,建成房屋1459套,面積約8.1萬平方米,投資8900萬元,滿足了約5000困難群眾的住房需求。
  今年,該區還將建成兩個廉租住房小區,建成房屋2286套,面積約11.1萬平方米。
  “通過廉租房建設,真正體現‘宜居’是老百姓的‘宜居’,‘宜居’惠澤于最基層的低收入人群。”九龍坡區區長丁洪説。

  城市廣場展示風貌

  桂花園、櫻花道、觀景臺——2009年春天,九龍坡區投入900萬元,將原重慶礦山機械廠家屬區,“變身”為佔地近萬平方米的石坪橋廣場公園。自5月1日正式開放後,這個綠色廣場,已經成為了附近居民的休閒“據點”。
  作為重要的公共活動區域,九龍坡區歷來重視廣場建設。
  目前,該區已建成巴國城文化廣場等一批傳承歷史文脈、展現城市特色風貌的特色廣場。去年,該區又啟動建設了包括石坪橋廣場、龍門陣特色音樂水幕廣場、蟠龍生態廣場、黃家碼頭社區音樂廣場等4個特色廣場,新增廣場面積6.2萬平方米,佔重慶市當年新建8個廣場的50%。
  九龍坡區建委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底,該區城市廣場面積已達11.6萬平方米,每人平均廣場面積已達0.15平方米。在未來兩年內,該區還將投入6000萬元,實施九龍外灘廣場和九龍園區C區市政廣場建設,其城市廣場面積和每人平均廣場面積等指標數據將大大超過國家相關標準。

  生機涌動的“綠色之都”

  堅持以生態文明為主線,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著力提高綠化檔次和品位,到2012年完成森林工程建設10.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5%,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目標,努力建設森林都市區,打造綠色之都。

  “綠色通道”裝扮九龍“窗口”

  從2009年春天起,市民駕車行駛在繞城高速公路九龍坡段時,都會有“驚艷”的感覺——長達23.4公里的高速公路兩側,被布置成了50米寬的景觀林帶,銀杏、天竺桂、杜櫻、欒樹等競相吐綠,一片鬱鬱蔥蔥。
  同樣是在九龍坡段,成渝高速公路上的17公里“香樟大道”,也為成渝高速帶去了一道別樣風景。
  “綠色通道”建設,成為九龍坡區森林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九龍坡區農林水利局負責人表示,這些“綠色大道”的打造,將特別注重綠化、美化、香化效果,以形成亮麗的風景帶,貫穿在鄉村綠化、城市綠化的版圖中,使其成為展示魅力九龍的重要窗口和特色生態畫廊。

  森林步道彰顯“綠色文化”

  作為重慶主城的“都市後花園”,九龍坡的森林工程建設,無疑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
  以縉雲山、中梁山森林資源為依托,以實施森林旅遊為切入點,九龍坡提出了“引綠”的概念——把封閉沉睡的森林資源變為有價生態産品,打開通道,吸引市民走進森林中。
  “森林工程就是要讓市民擁抱更多綠色。”九龍坡區農林水利局相關負責人稱,為了充分發揮兩山森林的“主城肺葉”和旅遊休閒功能,九龍坡在九鳳山、白塔坪、羅漢坡等區域,正在著力打造65公里長的森林旅遊路網,年內完工後,市民可徜徉其中散步、健身,或進入森林深處“洗肺”……此外,為了融入森林文化元素,走馬古驛道也將重新恢復,迎來“新生”。
  與此同時,在中梁山脈的花卉園區,一條長400米、寬12米的登山梯道,也已完成了設計規劃,將在近期開工建設。
  據悉,這條梯道已被納入白市驛花卉園區“五個重慶”集中展示區項目的整體布局中。梯道入口,規劃有一個綠樹環繞的水體廣場;梯道盡頭,將與11公里的登山步道相連。

  相關稿件
“宜居”杭州樓市獨秀 漲價壓力或逼政策緊縮 2009-10-20
東亞宜居城市會議呼吁加強城市可持續發展 2008-06-27
法國“宜居事業”重塑城市精神 2008-03-14
“宜居”排名熱 專家呼吁冷靜看待排名結果 2007-11-19
從宜居城市想到的 200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