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力圖再造“中關村”
獲批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0-01-07    作者:記者 廖君 沈翀/武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0年1月6日,湖北啟動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繼中關村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為我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中部首個示範區。

  聚焦 1 總體規模偏小,再造難度大

  “中關村匯集了中國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地處內陸的東湖高新不能與其相提並論。”東湖高新發展戰略研究院王健群説,但對中部地區、內陸城市來説,也要通過堅持自主創新,走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産業之路。
  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進程中,通過創新驅動發展試點的重要布局,希望藉&東湖高新帶動中部地區、內陸城市,輻射長江沿線城市發展。
  王健群告訴記者,東湖高新區內高校、科研院所集聚,許多都是部屬高校和中央直屬科研機構,由於體制原因,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執行難度較大,無法充分調動和發揮部屬高校、中央直屬科研機構的積極性,也影響了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
  東湖高新區高新技術産業總體規模仍然較小,中小企業較多,缺乏産值超過百億元的大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尚未得到解決,導致企業發展緩慢,對於部分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也需要壯大企業實力,參與國際競爭,但同樣存在資金支撐不足的問題。
  湖北省對東湖獲批成為第二個國家級“示範區”寄予很大期望。省委書記羅清泉説,湖北産業結構的特點是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資源相對比較貧乏,缺油、少煤、乏氣,産業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産業結構有待轉型升級。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可以在資源整合、産業發展、成果轉化、機制創新、人才集聚等方面,發揮示範、先導、輻射、龍頭帶動作用,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聚焦 2 多項試點政策含金量高

  在中國光谷打造成第二個“中關村”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近一個月後,湖北省在新年的第三個工作日揭開了這個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神秘面紗,公布了這裡即將啟動的幾項試點。
  第一, 開展股權激勵試點。支持在東湖高新區範圍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股權和分紅權激勵的試點,在院所轉制企業以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中進行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改革,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開展對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的試點。
  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産業化司司長馮記春解釋,這項試點首先是放在中關村進行,但還沒有完全取得突破。股權激勵試點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和國家的各類研究機構,難點在於如何承認、評估科技成果的價值,職務發明與非職務發明之間如何區別。
  第二,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在東湖高新區進行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試點;在東湖高新區設立“兩型産業”發展基金,建立風險投資引導、融資租賃、貸款擔保風險補償等機制;開展信用貸款試點,支持商業銀行設立為科技企業服務的支行,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進一步擴大信用貸款和知識産權質押貸款試點;增加科技保險險種,擴大保險覆蓋面,發展科技再保險,加大科技保險政策支持力度;繼續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行集合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促使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基金髮展,促進有條件的企業並購重組;設立高新區小額貸款公司;大力促進企業上市。
  王健群介紹,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申報“新三板”即“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報價轉讓”試點。目前,中關村是全國惟一的“新三板”試點園區,已有60多家企業掛牌。後因需要推出創業板等多種因素,“新三板”被暫時擱淺。“一旦‘新三板’試點擴容,早就完成所有試點申請申報程序的東湖高新區,將極有希望爭取到試點落戶。”
  據了解,相對主板等其他資本市場,“新三板”的門檻不高。企業只需具備營業滿兩年,主營業務突出、具有持續經營記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範等條件,在企業盈利方面沒有具體要求,但需有資格的券商介入主辦。因此,“新三板”又被稱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上市公司的“孵化器”。
  目前,光谷“新三板”儲備企業已達到142家。其中,武大有機硅、海創電子、科益藥業、藍星科技等4家申報材料已獲中國證券業協會預備案受理,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等4家已通過券商內核。
  第三, 開展促進創新創業、企業做大做強的稅收政策試點。在財政部、稅務總局的支持下,&&並實施支持新興産業加快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鼓勵科技投入的稅收政策等。
  馮記春解釋,稅收方面的支持,東湖高新區與中關村可能會有所差別,目前相關部門還在研究制定之中,不過由於此項政策涉及面廣,暫時沒有時間表。

  聚焦 3 新一輪産業布局瞄準“1+4”

  光谷始於1984年的“東湖智力密集小區規劃辦公室”,成立於1988年12月,1991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2001年科技部批准惟一的國家光電子産業基地,即中國光谷。
  光谷已發展成為以光電子信息産業為特色的高科技産業基地,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通信技術、激光産業基地,並衍生出移動通信、消費電子、軟體服務外包等三大産業。
  在光通信産業方面,東湖高新區光纖光纜生産規模達到世界第二位,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50%,國際市場佔有率為12%;光電器件的國內市場佔有率為60%,國際市場佔有率達6%。今年前三季度光通信完成總收入193億元,同比增長26.5%。其中,長飛公司自主研發的光纖拉絲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目前光纖、光纜的年生産能力分別達到500噸、1500萬芯公里,為全球第二大光纖生産企業及第五大光纜生産企業。
  激光産業發展後勁十足,銳科公司開發的光纖激光器,突破了激光器製造關鍵技術;光谷激光的高功率激光器、凌雲光電公司的大功率半導體激光綜合微創治療儀、大族金石凱激光公司的汽車多聯齒輪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等項目均具有極強的産業競爭力。前三季度光谷激光産業完成總收入13.56億元,同比增長9.33%。
  光谷強大的産業集群效應,吸引支持新入駐的IBM、微軟、博彥、軟通動力、EDS全球IT服務外包中心(武漢)、法國電信、武漢群碩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今年前三季度軟體服務外包産業總收入已達到90億元,同比增長19.9%。
  為避免“一業”獨大,增強綜合競爭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光谷搶在金融危機蔓延之前啟動了新一輪産業規劃。
  根據新的産業戰略,光谷將形成“1+4”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以光通訊、激光、光電顯示、集成電路等為主的全球光電産業中心;研發先進清潔生産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與環保産業基地;亞太知名的生物産業基地;國內重要的高技術服務業密集區;以數控機床、電力裝備、船舶製造等為重點的中部現代裝備産業基地。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繼光電子産業之後的第二個千億級、國家級的産業項目——光谷生物城在2008年正式啟動。該項目佔地12平方公里,投資超百億元,到2020年産值有望達到1300億元。 
  武漢國家生物産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1月底,光谷生物城招商引資洽談項目共232個,160余家企業入駐,投資總額300億元,已有33個項目開工建設。

  相關稿件
中關村努力打造中國創意總部 2009-12-15
中關村示範區創新産品在政府採購中優先購買 2009-09-16
中關村加快打造科技金融高地優勢 2009-07-20
北京全力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09-03-31
中關村科技園區建國家首個自主創新示範區 20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