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1-04 作者:本報記者 詹奕嘉 來源:經濟參考網 |
|
|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不僅為雙邊的貿易貨物量提供持續增長的政策助力,而且將提供中國國內諸多産業轉移至東南亞地區的歷史機遇。有專家據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引導企業到東南亞地區開拓醫藥、農業、基礎設施領域的生産投資,推進中國産業“國際轉移”的步伐。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張振江告訴記者,東盟國家中既有擁有先進管理制度的發達國家新加坡,也有擁有大量資源能源的農業化國家,“中國與東盟都具有市場多元化和一體化的雙重特徵,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在一個國家設廠,利用東盟自由貿易區‘從一走向十’”。
廣東省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林規弘説,目前東盟各國出於保護本國市場考慮的敏感商品,都是針對中國具有競爭力産業的,比如機電産業,但這些産業又是雙方貿易的重點。今後廣東可以通過對外投資的方式,利用當地生産的中間投入品,直接在當地生産銷售,降低生産成本和運輸,提高商品競爭力。
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較多集中在機電和能源領域,自貿區提供的“國際轉移良機”還未得到充分利用,對東盟的經貿投資領域還有較大空間可待拓寬。
一是擴大醫療和醫藥産品投資貿易。林規弘認為,隨着東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居民醫療保健支出日益增長。東盟多數國家醫療産業不發達,八成以上的醫療器械以及大部分藥物依賴進口。目前,中藥的療效被部分東盟人口接受,天然藥物在東盟也受歡迎,尤其是治病、保健和美容類中成藥需求快速增長。我國可針對東盟市場加強新産品開發,加快有關産品認證,深入開拓東盟市場,或在東盟直接投資設廠。
二是加強東盟國家基礎設施領域合作。今年以來,東盟國家為擺脫經濟衰退,&&了較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如泰國將繼續啟動450億美元投資,用於基礎設施、新能源、物流、交通、通訊等領域的建設。長期關注中國-東盟經貿關係的暨南大學經濟學博士李皖南分析説,中國在10+1框架下啟動《中國-東盟交通運輸合作戰略規劃》,並成立規模達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這些都為中國企業在東盟的基礎設施投資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建築工程企業、電訊企業及銀行可把握東盟市場帶來的機遇,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三是加強農業領域的科研、經貿和投資合作。農業是泰國、越南等確定的招商引資優先促進的“目標行業”之一,並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專家指出,廣東農業在育種、養殖、生物發酵、農業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先進技術,在東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以充分依託東盟豐富的農業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優惠政策,發揮廣東食品加工和精包裝方面的優勢,在東盟投資設廠,生産優質精包裝産品,返銷國內市場或者開拓歐美市場。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曹雲華舉例説,僅漁業方面,中國和印尼的合作就可以説“前程無量”。一方面廣東遠洋捕撈能力很強,卻面臨近海海域漁業資源不斷減少的問題;另一方面印尼作為群島國家漁業資源豐富,加上兩國基本還沒有海域主權爭議,合作前景很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