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末,一場源自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席捲東亞、波及歐美,一度重挫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在東南亞從這場金融危機復蘇的過程中,以TCL、美的和格力等企業為代表的“中國製造”品牌也同時進入越南、菲律賓等國家投資設廠,開始了在東南亞地區生産“中國貨”的新步伐。
十年後的今天,不少在東南亞就地組裝、生産的“中國製造”産品已站穩腳跟,並為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帶去了更高的生活水準和更多的經濟福利。記者調研發現,這些企業成功的異國生存發展,成為中國與東盟互利互惠的民間動力,為“中國製造”走出去起到很好的榜樣和啟示作用。
“中國製造”在東南亞茁壯成長
據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統計,截至2008年底,廣東累計在東盟設立企業162家,協議投資額達15.38億美元。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對外經濟合作處調研員容佩嬋告訴記者,以1999年TCL集團在越南投資設廠為標誌,廣東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走向東盟地區,形成以品牌企業投資為特色的“走出去”格局。
容佩嬋説,目前廣東一些高端品牌産品已經初步佔領東盟市場,特別是一些家電企業的生産布局和營銷網絡都已經完成,建立了一批專賣店和加盟店,“2003年到東盟,根本找不到廣東的品牌,但現在到越南、菲律賓去,可以看到不少TCL、美的和格力等企業的專賣店和廣告牌。”
記者採訪多家在東盟有直接投資的企業發現,這些企業均在短時間內盈利,並在部分東盟國傢具有可觀的市場佔有率。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對記者説,在越南設廠兩年半,一年可生産20萬台(套)空調,一期工廠雇傭300多人,2008年生産總值達2000萬美元。“在越南的空調價格比國內還要高一點點,但目前的盈利情況很不錯,佔據了越南10%的市場份額。”
美的日用家電集團東盟公司總經理袁楚天告訴記者,美的已經在越南投産兩個工業園,第一工業園佔地7萬平方米,主要生産電飯煲、電磁爐、電風扇等小家電,第二工業園佔地8萬平方米,主要生産空調等大家電。“海外投資前三年虧損算正常,但美的堪稱創造奇蹟,第二年就盈利。目前美的東盟公司是越南最大的中資機構和家電出口企業,也是東盟地區最大的電飯煲製造企業和電磁爐製造企業。”
除機電産業外,其他不少産業在東盟的資源開發合作也順利開展。近兩年,廣東省農墾集團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先後設立多家橡膠加工企業,從橡膠加工延伸到橡膠種植、橡膠加工、橡膠製品生産等整條産業鏈。茂名石化公司、廣州鼎田木業等部門民營企業積極拓展礦産、林業、煤炭等資源開發項目。
中國貨“東盟製造”造福東南亞
接受記者採訪的一些專家和企業家認為,東盟國家非常歡迎我國企業到東盟直接投資設廠,“中國製造”直接提高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眾就業率。
廣東省廣墾橡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林漢告訴記者,橡膠集團在泰國南部的沙墩、馬來西亞的沙撈越等地都建立了農墾區,不僅一線産業工人都雇傭本地人,而且海外的管理人員也有80%-90%以上是本地人,只有極少部分關鍵崗位是國內派人擔當。
肖友元説,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東盟一些國家經濟還比較落後,對能吸收當地勞動力的外來資本自然很歡迎。
東盟國家歡迎中國貨“東盟製造”還有另一主要原因,那就是來自中國的資本提高了當地民眾的收入和政府的財政收入。肖友元在回答記者關於“當地是否有新殖民主義質疑”的問題時説,格力在當地設廠幫助解決就業問題,而且在勞資方面處理得當,並沒有聽到什麼殖民主義的聲音。“越南平均工資是一個月750元人民幣左右,但是在格力的工業園裏,製造行業生産線工人每月可以拿800多元,工人不會不滿意。”
呂林漢説,廣墾橡膠集團在東南亞國家投資設立的公司鼓勵當地人參股,在沙撈越的工廠有20%給當地人入股。而且集團每年在沙撈越所交稅費約5800多萬人民幣,有效支持了當地的財政收入。
踐行互利互惠原則的啟示
一是“先找市場後建工廠”,充分了解東盟地區市場需求。肖友元告訴記者,“走出去”要先有銷售市場,然後去建廠,才能保證發展比較穩定,否則運作成本很高。
袁楚天説,東盟各個國家市場發育情況不一樣,推廣品牌需要因地制宜,通過拓寬銷售渠道和市場曝光率,提高品牌在東南亞地區的知名度。“不僅要盯住消費者的口袋,還要關心其心理需求,培養他們的消費習慣。”
二是全面深入了解東盟地區政策法規,規避政策風險。肖友元認為,如果不了解當地政策法規,一旦出現問題很難處理,“投産必須按當地法規去建企業,避免走錯路,耽誤行程。”
三是維護“中國製造”的質量水準和品牌形象。肖友元和袁楚天都和記者提起中國摩托車行業在東盟地區的前車之鑒。20世紀90年代,中國摩托車行業在東南亞很“火”,但由於無序競爭,結果被人看成低端産品,最終賣不動。因此中國企業要保護品牌形象,方能保持長久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