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不敢貿然加息,但美國等取得階段性復蘇成果的發達經濟體已開始採用或醞釀一些收緊流動性的新措施,向市場發出了逐步實施“退出策略”的明確信號。 在通貨膨脹壓力近期仍可控,西方主要央行承諾不改變短期貨幣政策的前提下,這些新措施被當成檢驗復蘇成果的“試劑”,為下一階段寬鬆貨幣政策實質性退出——以加息為主要標誌,提供更為清晰的參考。
新工具提案引發退出猜想
美聯儲28日推出的針對銀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是以支付利息的“定期存款”方式,吸引銀行把資金存入美聯儲。據估計,目前市場上超過準備金規定的過量儲備可能逾1萬億美元。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及其他高層人士多次&&,在時機合適時,定期存款將是美聯儲採取的從經濟中回收貨幣的多項政策工具之一。 此外,本月初美聯儲已明確&&,將測試一項用來退出寬鬆貨幣政策的工具,未來幾週將實施“小規模”的反向回購協議。 一個月內公布兩種回收流動性的工具,美聯儲可謂邁出了“退出策略的明顯步伐”。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邁克爾 弗洛裏&&,這是構建退出策略基礎架構過程中向前邁出的一大步,由於此舉事前已做鋪墊,所以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當前美國經濟復蘇尚未完全,該措施的推出很合時宜,能夠較為溫和地收緊流動性,相比加息措施,不至於使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陳炳才説,3月份以來美聯儲減少不良資産救助計劃金額就已經發出了“退出性”信號,此次新措施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穩定金融市場。 收緊流動性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控制通貨膨脹,二是經濟復蘇取得了一定成果並且前景看好。 美國當前面臨的通脹壓力不大。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上升0.4%,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與前一個月持平,表明通貨膨脹依然受到抑制。而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國內生産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了2.2%,是美國經濟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後的首次增長,顯示美國經濟可能已告別衰退,開始步入復蘇。但由於增幅小於普遍預期以及消費增長乏力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經濟復蘇只能説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此次推出具有“退出策略”意味的工具,很大程度上只是考量經濟復蘇程度的試劑。最為明顯的“退出策略”信號——加息仍沒有時間表。美聯儲明確&&,新提案對於短期內的貨幣政策決定沒有任何隱含意義,即排除了短期內加息的可能。 眾多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第四季度經濟增幅將在2.5%至3%之間,明年美國經濟將保持溫和復蘇態勢。真正的“退出”——加息的時點將至少在明年年中後才會出現。彭博社對62位經濟師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預計美聯儲最快要明年第三季度才會加息。
通脹率成退出標尺
目前,美國向全球金融體系注入其廉價、充裕的流動性以及美元有序貶值的趨勢,已推動投資者將資金投向資産市場,造成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幾乎各大類資産價格均大幅上升,致使許多國家面臨極大的通脹壓力。 雖然有些國家是由於率先復蘇才採取退出策略,但通脹因素也成為其不得不率先採取退出策略的無奈理由。 趙慶明指出,由於前期各國的刺激計劃大量注入流動性,致使全球遠期通脹壓力客觀存在,適時實施退出策略符合市場需要。 在率先復蘇採取了退出政策的國家裏,已連續三個月加息的澳大利亞今年第三季度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升1.0%,同比上升1.3%,均高於預期。 越南10月和11月CPI同比增幅分別為2.99%和4.35%,月環比增幅則達到0.55%。 印度央行預測,截至明年3月底的2009財政年度中,該國通脹率將為6.5%。為此,越南央行近日將其基準利率由7%提高至8%;印度則意外提高法定流動資金比率。 儘管歐元區經濟復蘇仍很微弱且不存在很大通脹壓力,但歐洲央行也對退出策略躍躍欲試。 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日前明確&&,歐元區經濟將持續好轉,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經濟將保持正增長。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及時採取退出戰略,利於經濟持續復蘇。
退出策略要謹慎行事
在主要經濟體醞釀退出策略之時,經濟復蘇道路中的不確定性也在不斷提醒各國央行要行事謹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近日就公開警告説,雖然全球經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復蘇跡象,但普遍實施退出策略還為時過早。他指出,全球經濟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但復蘇仍然相當脆弱。他説,在失業率仍處於歷史高位且還在進一步攀升的時候,很難斷定危機已經過去。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首相兼國庫大臣容克近日也説,當前世界經濟中確實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不是輕言“退出”經濟刺激政策的時候。他明確&&,“歐盟在2010年前不會採取大規模‘退出’措施。”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也&&,“當前,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仍然應該是應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過早‘退出’會使成果得而復失。” 韓國著名智庫——韓國金融研究所日前指出,政府在採取經濟刺激計劃“退出”策略之前仍需進一步加強國內金融穩定。另外,全球經濟狀況也是應被考慮的重要因素。 可以斷定,通脹壓力在可控範圍的情況下,真正的退出策略在尚未完全復蘇之時還不會被主要經濟體採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