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擔當“探路者”角色
    2009-12-30    作者:本報記者 鄧衛華 滕軍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渤海灣畔的大唐東營風力發電項目首批風機已並網發電。新華社發

    黃河三角洲區域圖。   資料圖片

    作為國內首個被明確定位為“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國家戰略發展區域,年輕的黃河三角洲肩負著科學發展“探路者”的重要角色。
  記者日前在這裏採訪發現,基于這一區域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探尋一條適合黃河三角洲發展的“高效生態之路”,行動已經漸次展開。

  産業生態化城鄉環境首先要“綠”

  位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自身因黃河泥沙淤積而成,卻也因河海交匯而造成土壤鹽鹼化程度較高,林木在這裏成活十分困難,年年栽樹不見樹的難題同樣困擾著東營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存環境和企業的投資願望。
  東營要在黃三角率先建成生態化産業基地,城鄉環境必須先綠色生態起來。然而,傳統的以林業部門為主的造林模式在東營卻並不十分見效,因為缺乏配套的灌溉和排鹼溝渠,許多辛辛苦苦種下的苗木最終沒能長期存活下來。面對這一難題,東營市自2007年起成立了由農業、林業、水利三部門聯合組成的三網(農田林網、路域林網、水係林網)綠化辦公室,綜合規劃實施城鄉環境生態綠化工程。
  記者日前在東營至鄭州國道線東營段看到,大路兩邊各100米寬的林帶已經建成,苗木栽植在高高堆起的新土層中,這些新土的含鹽量均不超過3‰,而且每條林帶都配有相應的灌溉溝和排鹼溝。據東營市三網綠化辦公室韋巍介紹,東營水量蒸發快,地下鹽鹼在地下水蒸發過程中不斷提升,很容易危害到苗木的生存,因此用淡水衝鹼成為苗木存活的關鍵。這些林帶每年需要引黃河水衝鹼三次,黃河來水走灌溉溝,衝出的含鹼水走排鹼溝,如果沒有三部門合力推進,這些工程很難同步進行,苗木也就很難生存下來。
  此外,根據國家和山東省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東營市這些新生林帶將逐步落實到個人或單位進行養護,徹底改變過去“年年栽樹不見樹”的尷尬局面。東營市委書記張秋波介紹説,盡管2008年以來經濟出現了下滑態勢,但東營市對城鄉環境進行綠化的投入一分沒有減少。根據規劃,到2011年,東營市林木擁有量比2006年將凈增一倍,正在建設生態産業高地的東營市將首先建成一個生態優美的黃河水城。
  而在産業的發展上,東營市也已經擁有了一個高起點的規劃和良好的開始。從2008年起,東營市在繼續發揮石化産業優勢,依托東營港建設臨港石化産業區的同時,還依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了生態旅遊區建設、依托百萬畝沿海灘涂啟動了現代漁業區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依托東營開發區啟動了高端産業區建設。東營市科技局局長孫波説:“東營在尋找自身在黃河三角洲定位的過程中,也初步確立了四大産業園區的集約化發展方向,産業的集約化發展則為打造創新這個發展第一引擎打下了基礎。”
  孫波介紹説,目前東營市除了石化産業的科研力量和創新成果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位居前列外,其他三大産業園區還缺乏強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撐。目前,東營市正在籌劃建設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院將採取創新機制進行運作,一方面,研究院將依托東營市現有科研科技力量進行整理利用,集中進行一批重點産業發展的專項科研攻關;另一方面,對于現有科研力量不足以解決的更多科研難題,研究院將採取向全國乃至全球招標的方向來進行攻關。與此同時,東營市還將在爭取國家政策的基礎上,率先推動人才管理、戶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爭走出一條高效聚集人才、科學使用人才的新路子。

  “三道防線”護駕生態迴圈經濟方興未艾

  國務院批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劃定了三類區域,核心保護區、控制開發區和集約開發區;其中核心保護區作為生態發展空間,控制開發區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空間,集約開發區作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空間。這“三道防線”也為黃河三角洲開發構建起穩固的生態屏障。
  核心保護區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這些區域將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穩定生態係統結構,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控制開發區主要包括沿海岸線的淺海灘涂、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黃河現行和備用入海流路。這一區域將綜合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産品生産和加工、觀光休閒農業等産業,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適度發展低消耗、可迴圈、少排放的生態工業。
  集約開發區主要包括陸域沿海防潮大堤內以鹽鹼荒灘地為主的成塊連片未利用地和國家級及省級開發區、城鎮建設用地,是集聚經濟、人口的重要區域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點開發空間。這一區域將充分發揮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發展生態産業和迴圈經濟,依托區域內東營、濱州、濰坊港和萊州港區,建設4大臨港産業區,並以4個港口為支撐、以4大臨港産業區為核心,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為節點,形成西起樂陵、東至萊州的環渤海南岸經濟集聚帶。
  如何在經濟高效發展的同時,按照國家的規劃保護好黃河三角洲獨特的生態和地貌?在黃河三角洲的兩大主體城市東營和濱州,發展迴圈經濟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共同選擇。
  東營圍繞培育石化、鹽化、造紙和海水利用等8個迴圈經濟産業鏈,已建成投産項目11個,全市萬元生産總值綜合能耗下降到0.728噸標準煤,節能水準居全國前列。濱州市制訂了《濱州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和《魯北濱海地區迴圈經濟發展綱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産業群和迴圈經濟示范園區,全市擁有兩家國家迴圈經濟示范試點企業、一家省重點培育迴圈經濟園區、三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九家省環境友好企業,全市六縣一區全部成為國家級或省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
  位于濱州市的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所創建的中國魯北生態工業模式,已成為我國迴圈經濟發展的典范,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組織在中國的生態工業典型。魯北集團創建了三條生態工業産業鏈,創建了超越迴圈經濟國際先進水準、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魯北生態工業體係。
  面朝渤海、坐擁濕地,隨著更多迴圈經濟和生態發展模式的創新,未來的黃河三角洲將不僅僅是一片經濟開發的熱土,更是一片生態保護的示范基地。

  新能源起航風電基地率先發力

  從黃河三角洲的山東省沾化縣城出發,經過零散分布著小片藍黃色交替水域的廣袤陸地,向北部沿海地區行駛約40分鐘,便來到了國華瑞豐風力發電項目工程所在地。幾座高聳的風電塔上,勻速轉動著長長的葉片。“大風車”正在把黃河口充沛的風力資源轉化為電能,助添黃河三角洲發展新動力。
  黃河三角洲地區似乎注定與能源結緣。48年前,勝利油田的發現讓許多人認識了這片荒涼土地蘊藏的巨大能量;48年後,國家批準黃河三角洲“大力發展新能源,支援在灘涂和淺海建設風力發電站,積極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和潮汐能,實施農村沼氣推廣工程和太陽能、地熱能應用示范工程。”在眾多新能源發展中,黃河三角洲風電基地率先發力,目前,黃河三角洲已經形成了從風力測試、設備制造、設備研發到風電工程建設的完整産業鏈條。
  僅在東營市,沿海區域業已規劃了河口、利津、黃河口和黃河南4個風電場,先後已有魯能公司、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華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辰源電力公司等五家公司在批準區域內建立測風塔開展了測風和開發建設風電工作。目前,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在東營市墾利縣投資建設的首批風電機組已經並網發電,這一項目還創下了大唐國際風電工程史上從開工到並網發電用時最短的紀錄。據悉,到2010年,東營市風電裝機將達到250MW;到2020年,東營市風電裝機達到1000MW。
  除了正在規劃建設中的風力發電項目,一些風力發電設備生産廠家也競相投資黃河三角洲地區。在定位為黃河三角洲高端産業區的東營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馬忠堂告訴記者,目前,開發區內已經吸引了德國恩德能源、中凱風電等一批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進駐。在濱州市,機械制造起家的民營企業長星集團聯合陜西科技大學成立了國家級“風力發電實驗室”,共同研發風力發電有關技術。如今,長星集團已經具備生産單機發電1MW-3MW的技術能力。在整套風力發電設備中,各部分主要部件全部是自主研發生産,從而大大縮短了依賴進口耽誤的時間。
  目前,黃河三角洲風電發展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風電産業最核心的設備——發電機的研發生産也已經起步,黃河三角洲正在加大吸引風電研發機構和專業人才向這一優勢區域集中的力度,隨著整個産業鏈條進一步完善、産品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曾經為中國提供了大量傳統油氣能源的黃河三角洲,將為中國經濟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和快速發展提供清潔低碳的新能源動力。

  相關稿件
山東東營為黃河三角洲開發鋪築“文明之路” 2009-12-2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 2009-12-04
黃河三角洲規劃獲批 定位高效生態經濟區 2009-12-02
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2009-12-01
黃河三角洲:綠色化品牌化成農業發展新亮點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