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態:我國"低碳"開發最後的大河三角洲
    2009-12-30    作者:本報記者 陳新洲 鄧衛華 滕軍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黃河三角洲濕地成為鳥類天堂。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黃河入海口。        資料照片

    黃河三角洲簡讀

  黃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個地級市全部,以及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山東省內6個設區市、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佔山東省的1/6,相當于10個天津濱海新區面積的總和,總人口約985萬人。黃河三角洲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係統獨具特色,産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

    黃河三角洲發展目標

  依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産業基地、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規劃》明確了黃河三角洲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9萬元,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5%,主要污染排放總量減少20%,城鎮化率達到54%左右。到2020年,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4萬元。

    蘆花紛飛、天鵝翩躚,這裏是中國最年輕的大河三角洲。
  井架林立、黑金噴涌,這裏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所在地。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標誌黃河三角洲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也意味著我國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將踏上“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新的創業征程。

  十年磨一劍:從院士建議到國家戰略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大江大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既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在中國東部長江三角洲、南部珠江三角洲機器轟鳴的喧囂聲中,位于山東半島北部的黃河三角洲地區一直蓄勢待發,默默等待著一個機會,一個進入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視野,高起點、高定位科學發展的機會。
  10年磨一劍,如今黃河三角洲終于跨世紀圓夢。早在1992年,黃河三角洲開發就被山東省列入全省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兩年後,黃河三角洲開發升級,“黃河三角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被列入“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實施了“支援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項目。
  但黃河三角洲開發作為“國家戰略”的提議,則要追溯到10年前的一次“院士聚會”。東營市發改委副主任、黃河三角洲開發推進辦副主任薛榮建回憶説,1999年5月,中國工程院、中國農學會、中國林學會等7家單位在東營聯合召開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研討會”,會後盧良恕、蔣民寬、相重揚、江澤慧等40多位院士專家聯名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建立黃河三角洲國家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建議”,建議很快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原國家計委等部委的高度重視。此後,“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先後于2001年3月、2006年3月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國家“十一五”規劃。這一次,黃河三角洲開發躍上了一個更高更新的平臺。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個地級市全部,以及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山東省內6個設區市、19個縣(市、區),這個區域2008年末常住人口981.5萬人,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天津濱海新區面積的總和。
  黃河三角洲研究專家、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説,黃河三角洲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是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北翼的主體組成部分;將視野從山東半島擴展到整個環渤海經濟圈來看,黃河三角洲毗鄰天津濱海新區,並與渤海灣北部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隔海相望,黃河三角洲這位新成員的加入,將形成環渤海區域南岸高效生態産業聚集帶,為環渤海這一世界級經濟圈的發展增添新的亮點。
  從院士建議到國家戰略,從山東區域的重心到世界級經濟圈的重要支點,如今的黃河三角洲,正在向“世界的黃河三角洲”進發。

  創業新征程:從“地下勝利”到“地上勝利”

  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先行發展相比,黃河三角洲的發展無疑要晚了許多年。當100多年前上海和廣州已經成為西方人踏入中國的窗口城市時,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域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生長中的濕地。
  當代黃河三角洲的第一次大發展,可以追溯至1961年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發現,大量的油氣技術人才和工人涌入這片當年“青天一頂、鹽鹼一片”的荒涼地帶,開始了向地下掘金的拓荒者歷程。
  黃河三角洲的第二次大發展,應該算是20多年後的1983年——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正式建市,勝利油田與地方的互動發展關係逐步理順,黃河入海口流路趨于穩定,地方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截至2008年底,黃河三角洲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755億元,約佔山東國內生産總值的1/6到1/7,與山東半島的龍頭城市青島相當。
  時隔26年之後,黃河三角洲迎來了第三次大發展的機遇。
  黃河三角洲到底有什麼?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驅車行駛在黃河三角洲寬闊的道路上,伴隨著帶著鹹味的海風,大片的鹽鹼地、荒草地以及沿海灘地映入眼底,叫人感嘆“造化之神奇”。
  來自山東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後備資源最多的地區,擁有未利用地近800萬畝,其中國家鼓勵開發的鹽鹼地270萬畝、荒草地148萬畝、灘涂212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黃河衝積年均造地1.5萬畝。當東部沿海許多地方在為土地資源的緊缺而犯愁時,黃河三角洲優勢獨具,在發展高效生態産業、大規模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方面,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突出優勢。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費雲良説,豐富的土地資源,是黃河三角洲吸引要素聚集、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核心優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不僅如此,根據規劃,黃河三角洲將實行土地利用計劃差別化管理,對重大建設項目特別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設項目,國家在安排用地計劃時予以傾斜。同時鼓勵對宜農土地後備資源進行開發,新增耕地在保證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允許在省域內用于佔補平衡,並支援黃河三角洲開展未利用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説,通過未利用土地直接轉為建設用地等改革試點,探索建立結構合理、功能高效、生態平衡的土地開發利用管理模式,將支撐黃河三角洲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
  此外,黃河三角洲開發還獲得了國家在金融創新上的重大支援。根據規劃,山東省可以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建立黃河三角洲産業(股權)投資基金。國家還支援黃河三角洲整合區域內城市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援在黃河三角洲地區設立地方性銀行,條件成熟後適時上市。金融方面的改革創新,將為黃河三角洲大規模開發輸入源源不斷的“資金血液”。
  未來的黃河三角洲,將是中國東部重要的肉類生産基地及先進示范區、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業發展基地和迴圈經濟示范基地。如果説,48年前黃河三角洲第一次開發的重點是以油氣工業為重點的“地下勝利”,代表著化石能源佔絕對主導地位的一個舊時代;那麼新一輪的黃河三角洲開發將以臨港産業為支撐多點開花,奉獻給中國更多的高效生態的“地上勝利”,並代表著這一區域正大步邁向青睞低碳能源的新時代。

  高效生態:打造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新樣板

  秋日的黃河三角洲是獨具特色的。雪白的蘆花在微風中漫天飛舞、美麗的鹼蓬一片片鋪成紅色的地毯,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在這裏繁衍生息,百余年來,在海、河、陸相互作用下,黃河三角洲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形地貌、生物種類繁多的生態係統,是一個特殊的地理與經濟單元。
  然而,在黃河三角洲傲人的美麗背後,卻隱藏著“生態的脆弱”。據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副局長李龍傑介紹,黃河三角洲成陸時間晚,草甸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使這裏的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不適當的開發容易使區域環境和生態鏈遭受破壞。
  記者曾多次赴黃河三角洲採訪,這裏許多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在東營新城區,一顆普通的綠化樹栽培成活的成本就超過100元。更令人擔憂的是,守著黃河水的黃河三角洲地區,淡水資源十分匱乏,每人平均佔有淡水量約為300立方米,是山東省每人平均佔有量的85%左右,全國每人平均佔有量的10%左右。淡水資源的匱乏,是長期以來制約黃河三角洲地區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在經濟發展方面,黃河三角洲總體經濟結構呈現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的二元結構特徵,一端是具有相當規模和現代化水準的石油工業,另一端則是以傳統農業和工業為主的地方經濟。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地方工業所佔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整體經濟結構單一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
  這種自然生態脆弱與經濟結構單一造成的“生態安全”和“經濟安全”雙重問題,使得黃河三角洲只能走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新路。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説,黃河三角洲既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同時又面臨著巨大的發展與轉型的壓力,所以要在這兩方面協調發展,找出一條發展與保護雙贏的道路。高效生態發展的定位,抓住了這個區域的特點,也是未來黃河三角洲發展的靈魂所在。
  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説,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有利于實現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的有機統一,開創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有利于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加速環渤海地區振興與崛起,完善我國沿海經濟布局。
  然而,在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征程上,環境準入的門檻是否提高、鹽鹼地的改良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補償機制能否在這一區域破題,黃河三角洲仍將面臨眾多“發展與保護”的難題。創造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將是黃河三角洲成功打造一個區域經濟科學發展新樣本的關鍵所在,同時也將是黃河三角洲未來發展最大的焦點所在。

  相關稿件
山東東營為黃河三角洲開發鋪築“文明之路” 2009-12-2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 2009-12-04
黃河三角洲規劃獲批 定位高效生態經濟區 2009-12-02
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2009-12-01
黃河三角洲:綠色化品牌化成農業發展新亮點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