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前,戴爾公司與北京訊鳥軟體公司聯合宣布,雙方達成合作協議,將共同致力於提供基於雲計算技術的“企業級互聯網溝通平台”服務,用於幫助企業打造高效的運營平台。本報記者 陳偉/攝 |
近年來,在谷歌、IBM、微軟、戴爾等大型IT企業的追捧和推動下,雲計算已經從“雲深不知處”的概念逐漸走向了大規模的商用。業內人士認為,雲計算已被業界視為互聯網産業的下一次革命,它將帶來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
打響雲計算之戰
日前,戴爾公司與北京訊鳥軟體公司聯合宣布,雙方達成合作協議,將共同致力於提供基於雲計算技術的“企業級互聯網溝通平台”服務,用於幫助企業打造高效的運營平台。根據協議,訊鳥將通過戴爾的直銷渠道,將訊鳥基於雲計算架構的“雲經營”系統軟體“啟通寶”部署給戴爾的中國企業客戶。 作為中國本土的“雲經營”系統提供商,訊鳥去年已成功將雲計算技術應用於呼叫中心運營服務。訊鳥自主研發的“啟通寶”,能把客戶經營所涉及的客戶線索挖掘、銷售機會管理、客戶售後服務等複雜工作全部以可見、可聽的報表和錄音形式記錄,幫助企業實現專業的客戶經營全程。正是訊鳥“啟通寶”的成功商用,為戴爾提供了一個雲計算産品市場盈利的現實版本,這成為雙方在雲計算戰略上的合作基礎。 戴爾大中華區中小企業事業部總經理許肇元&&,中國有4200萬家中小企業,它們每天遇到資金、成本和業務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雲計算來幫助有效解決,“未來,中小企業將既是雲計算的初步使用者,也是前瞻性的推動者”。 當然,垂青於雲計算的並非只有戴爾。雲計算被認為是“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它是將用戶從桌面推向互聯網關鍵的一步棋,在新舊規則交替的重要關頭,誰贏得了戰場,誰就贏得了規則的制定權。因此這場雲計算的較量中已經雲集了幾乎所有的IT巨頭。 Google的搜索引擎可以視為雲計算的早期産品。用戶的搜索請求經過互聯網發送到Google的大型服務器集群上,完成之後再返回用戶桌面;IT巨頭Sun則從中窺到了更大的商機,推出了基於雲計算理論的“黑盒子”計劃,將數據中心變成一個個可移動的集裝箱,可以移動到各種地方,以降低機房開支;藍色巨人IBM對此也投下了重注,高調參與了進來並推出IBM“BlueCloud”藍雲計劃,使企業數據中心與互聯網運行更為貼近的計算機與軟體産品組合,為企業建立屬於自己的雲計算模型的數據中心;微軟也以在線服務戰略“WindowsLive”為基礎,聯結起數以億計的Windows用戶,並向他們提供雲計算。 顯然,這場雲計算的技術競賽已經吸引了許多循跡而來的IT巨頭,而這些重量級參賽者的參與也讓雲計算之戰更加激烈。
巨大的市場潛力
雲計算時代正撲面而來。從不可一世的微軟、Google到風光無限的英特爾、IBM、SUN,為什麼這些跨國巨頭們在雲計算的推廣中如此賣力,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未來的互聯網發展必然朝着分佈式計算和分佈式服務的方向發展,個人用戶的電腦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數據任務,將數據處理轉移到互聯網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而雲計算則是這個趨勢最好的體現,一旦掌握了雲計算市場的主動權,就能夠真正控制互聯網的龐大用戶,從而獲取鉅額回報。 這顯然是一筆大生意。毫無疑問,雲計算對IT基礎建設和互聯網在線服務的緊密結合創造了一個新興的廣闊市場,它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那麼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許多知名的國際諮詢公司給我們描繪了雲計算市場的美好未來。 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今年早些時候曾經預測,雲計算市場規模到2013年有望增長到1500億美元,其研究副總裁本 普齡(BenPring)&&:“雲計算市場既包括採用雲計算技術的傳統IT服務,也包括新創建的雲計算服務。2013年底前,靠廣告創收的雲計算服務將繼續是雲計算服務市場上最大的一塊蛋糕。” 前不久,信息技術諮詢公司IDC預計,目前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為172億美元,2013年將增長至442億美元,存儲將是增長最快的雲計算服務。未來四年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平均每年將增長26%。儘管目前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還相對較小,但增長速度將相當快,在IT支出中的比例將由目前的5%提高到10%。IDC首席分析師弗蘭克 吉恩斯&&:“雲計算服務的普及正處於跨越鴻溝階段。”他警告稱,不能迅速提供雲計算服務的提供商將錯過IT市場上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而全球知名的投行美林更是在前不久發布的市場報告中説,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到2011年預計將達到1600億美元,其中商業和辦公軟體的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950億美元。 任何利潤的産生都會激發企業的“熱情”,更何況是以千億美元計量的市場。正因為如此,今天的雲計算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關注。
改變産業未來格局
事實上,在過去15年裏,雲計算一直在不斷地發展,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期雲計算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巨大變化,但隨着這一運動的不斷推進,不管是作為消費者還是商業人士,他們都可以感受到雲計算帶來的巨大變化。 首先,對中小企業和創業者來説,雲計算意味着巨大的商業機遇,他們可以借助雲計算在更高的層面上和大企業競爭。自1989年微軟推出Office辦公軟體以來,我們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而雲計算則帶來了雲端的辦公室———更強的計算能力卻無須購買軟體,省卻本地安裝和維護。 其次,從某種意義上説,雲計算意味着硬體之死。至少,那些對計算需求量越來越大的中小企業,不再試圖去買價格高昂的硬體,而是從雲計算供應商那裏租用計算能力。在避免了硬體投資的同時,公司的技術部門也無須為忙亂不堪的技術維護而頭痛,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進行更多的業務創新。 雲計算對商業模式的影響還體現在對市場空間的創新上。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裏斯 滕森&&:“我在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做文字處理時用GoogleDocs,他們將文件存儲在Google的服務器上,而不是自己的電腦上。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市場破壞,當互聯網變得越來越快和更可依賴,用戶正從桌面電腦上的軟體應用轉向基於互聯網的應用。”他認為,雲計算正是他創新理論中的新市場創新。 顯然,與許多類似的産業技術革命一樣,雲計算經濟正在推動着不同産業改變舊有的模式。正如惠普公司首席戰略技術官謝恩 羅賓遜(ShaneRobison)所説的那樣,IT技術行業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雖然這一轉折仍處於早期,但它將最終改變我們獲取信息、分享內容和互相溝通的方式。這一全新的浪潮將由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所驅動:企業或個人將不再需要在電腦中安裝大量套裝軟體,而是通過Web瀏覽器接入到一種大範圍的、按需定制的服務———也就是我們所説的“雲服務”。當這種轉變日趨加速時,IT行業將會在引領用戶體驗方面發生根本性的飛躍。 隨着雲計算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的交互性將越來越強,因此創建一個全球對話和多層面的協作已完全成為可能。比如,一名身在印度的會計師可以和紐約的同事同時製作同一張表格,並隨時進行討論;一個遍佈全球的設計師團隊可在同一個文檔中規劃一件新産品。類似的交流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因為在這一協作過程中地緣差別已經消失,創意和思想可自由共享與交流。 毋庸置疑,雲計算這一場孕育着無限可能的信息技術革命,將對計算機的硬體、軟體、應用和商業模式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徹底改變計算機、互聯網、電信和傳媒的現有格局,深刻地影響人類的進程。而對許多公司來説,雲計算的興起既是機會,也是挑戰。無論是老公司還是新公司,最重要的是能否抓住這樣的機會,根據市場的需要,提出具有創造力和技術含量的服務,從而在競爭中佔據不敗之地。
雲計算運用引發IT企業戰略變革
經過多年積澱和持續探索,雲計算開始成為一種全球IT産業的主流聲音,Google、IBM、微軟等國際IT巨頭已經紛紛宣布自己的雲計算戰略,意圖搶佔制高點。業內普遍認為,在未來的三至五年裏,雲計算將不斷發展並且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雲計算
英文名為“Cloudcomputing”的雲計算並不是一個最新概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被提了出來。但是當時這個技術只是被認為能夠應用在超級計算機上,直到互聯網發展壯大,尤其是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巨頭的出現,雲計算開始有了新的應用點。
[觀點]雲計算發展亟須國家戰略支持
自從雲計算理念提出以來,目前已成為主導全球互聯網産業的重要趨勢之一。在筆者看來,雲計算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對中國企業來講,如何取得這個“大計算”時代的全球話語權,實現整個産業的跨越式發展,是當前面臨的最大考驗。從産業發展看,雲計算將使未來的互聯網變成超級計算的樂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