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補足發展的最後“短板”
    2009-12-16    作者:劉軍 張麗紅    來源:經濟參考報

    由于地處邊遠、經濟總量小、版圖面積小,興安盟在內蒙古自治區長期扮演著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在內蒙古東部,説草原林海等自然風光,興安盟比不了呼倫貝爾;説已探明礦産資源,興安盟比不了赤峰市;説農牧業發展條件,興安盟比不了通遼市。在近些年內蒙古發展“東西差距”突顯的過程中,興安盟成了“短板中的短板”——邊緣化,是興安盟必須面對和擺脫的一個尷尬境地。
  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森林到科爾沁草原再到松嫩平原的過渡帶,是一片農林牧漁資源豐富的綠色凈土,擁有1000多萬畝耕地、4000萬畝草原、2000萬畝森林;擁有聞名世界的阿爾山溫泉、冰雪、火山、森林的旅遊資源組合;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在農業經濟主導時期,興安盟的整體發展水準曾長期居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遊行列,但是隨著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迅猛推進,大家越來越擔心,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工業發展基礎微不足道的興安盟會成為內蒙古“最後一塊貧困帶”。從三年前開始,內蒙古的100個廳局就聯手實施對口幫扶,努力遏制興安盟的進一步“邊緣化”。
  為補足經濟發展的“短板”,內蒙古自治區要求興安盟“正視現實,不畏難、不回避;理性推動,急不得、慢不得”。過去三年來,興安盟委、行署以“讀懂興安盟這本書、探索興安盟突圍路”為主題,為擺脫“邊緣化困境”,破解“貧困化難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統計部門預測,今年末,興安盟地區生産總值將達到215億元,三年間年均增長接近20%;財政收入將完成18.5億元,財政支出將突破7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0%以上;固定資産投資額將實現19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招商引資額將達到160億元,年均增長60%以上;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將達到10250元和3400元,年均分別增長10%以上。

  相關稿件
內蒙古興安盟專項整治公務用車 2009-10-28
內蒙古興安盟持續降雪超24小時 20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