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歌敕勒 今日譜傳奇
——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帶紀實
    2009-12-16    作者:本報記者 殷耀 王欲鳴    來源:經濟參考報

“草原鋼城”包頭市鋼鐵大街。新華社發

    陰山以南的沃野,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高原,曾經是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跳板。這片昔年響徹敕勒歌的土地已成為內蒙古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帶,奏響了經濟發展的“大風歌”。據統計部門預測,2009年,內蒙古經濟增速有望連續八年領跑全國,而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帶也成為了全國經濟發展速度增長最快省份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
  在區域經濟合縱連橫已成不可逆轉之勢的大背景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土默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20多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悄然隆起了一個備受關注的三角形經濟帶——由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三市構成的“金三角”經濟帶。

  科學布陣造就經典傳奇

  追本溯源,“金三角”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內蒙古決策層對它高瞻遠矚的謀劃與不遺余力的推動。
  仔細探究“金三角”高速崛起的潛在原因,有一點不容忽視,內蒙古各級黨政部門的職能定位比較準確:既要給予其自然培育的空間,又要及時進行科學、宏觀的指導。上世紀90年代,呼包鄂“金三角”這一區域經濟理論橫空出世。內蒙古黨委、政府遵循自然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在2003年作出“呼包鄂三個優勢地區要率先發展”的決策,從政策上給予強有力的支援,此外不作過多干涉,不過分行使行政手段,給了這個“新生命”一個自我孕育的自由空間。
  放手發展讓“金三角”一起步就在市場化程度高的體係中運轉,也造就了三地政府在制度建設和管理創新上的大膽嘗試。很多試圖解讀“金三角”的人總會發出同樣的感悟:這是一個敢闖敢試、敢冒風險、敢為人先的充滿活力的“經濟圈”。而最讓他們嘆服的是:不論換多少屆領導,“金三角”發展的模式和方向始終保持著高效的延續性。
  在經歷了各自擴充經濟總量和積聚實力的發展之後,“金三角”必須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在即將擺開的區域一體化棋盤中,呼包鄂三市將如何布陣?當時,三市為爭當區域中的“領頭羊”,出現了同搶一個大項目落戶等無序競爭的前兆,同時,“你上煤化工我也上煤化工”等産業趨同化的苗頭正在滋長。為了避免三市出現産業的“同質化競爭”,自治區黨委、政府伸出“調控的手”適當幹預,幫助三市進行了功能的分工和定位。
  2005年召開的“金三角”經濟工作會議上,根據三市發展基礎、走勢的不同,確立了分工明確的大框架:呼和浩特要強化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的功能,建設現代化首府城市;包頭要發揮工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建設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強市;鄂爾多斯要依托資源優勢,加快要素聚集,建設自治區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在城市規劃上,呼和浩特要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包頭要依托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規劃,打造宜人居住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鄂爾多斯要建一個與世界城市建設接軌的現代化新城。
  2008年,呼包鄂三市在全國城市每人平均GDP排名中分列26位、12位和第1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左右,其中呼、鄂增幅近20個百分點,包頭增幅為17個百分點。
  像這樣的新紀錄“金三角”已刷新了很多年,從2005年開始,三市GDP總量佔全區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三市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三市城鎮化率超過60%,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三市每人平均GDP超過7000美元,城市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沿海發達城市水準等戰報一個接一個。

  科學發展創造“內蒙古速度”

  舉呼包鄂三市之力,從2002年以來七年創造的經濟總量佔到內蒙古的“半壁河山”,並形成了領跑全區發展的呼包鄂經濟帶。這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現象。正是這七年,內蒙古經濟增速連獲七個“全國第一”,形成了舉世矚目的“內蒙古經濟現象”。
  曾幾何時,經營方式粗放、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回採率低是最難突破的三重障礙,“鄉鄉點火、村村辦廠、戶戶冒煙”是當年以“金三角”為主的蒙西地區的真實寫照。為挽救産業經濟于危困之境,呼包鄂在全區率先走出了在三市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兩步“棋”。
  第一步“棋”:轉變發展方式。“十五”以來的短短幾年中,三市以“五小”為主形成的近3000萬噸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落後産能在關停並轉中被送上市場“斷頭臺”,近2000座礦井和數十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在“上大壓小”行動中結束了其歷史使命。與此同時,一批以六大支柱産業為主的大園區、大基地在三市紛紛登臺亮相。
  第二步“棋”:調整經濟結構。進入2002年以後,手握優化投資、消費升級、多元出口“三張王牌”,“金三角”走上了以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共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希望之路。時至今日,遍布在三市的單晶矽等産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叱吒風雲,面向生産、生活的服務業成為三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支“勁旅”,上灣礦、托電工業園等一批引領三市經濟發展的“投資洼地”成為“內蒙古經濟現象”的頭號書寫者。
  在科學發展的光芒照耀下,兩步“棋”逐漸促成了內蒙古“金三角”的崛起。
  三市GDP總量從500億元增加到1000億元只用了三年時間,從1000億元增加到2000億元只用了兩年時間,從2000億元增加到4000億元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創下了經濟增長中的“內蒙古速度”。

  志在打造中西部科學發展先行區

  在今年的呼包鄂經濟工作座談會上,“一二三”的目標被明確提出。一是呼包鄂三市要努力成為我國中西部乃至全國科學發展的先行區;二是“兩個率先”,呼包鄂要努力在我國中西部乃至全國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是建成“三區”,要努力建成我國中西部乃至全國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
  今天的呼包鄂已經實現了率先崛起、領跑全區的歷史任務,轉向與沿海城市攀高比強。目前呼包鄂三市的三次産業結構已經演進到440:52.1:43.9,城鎮化率達到67.2%,三市的經濟總量都超過了1000億元,已經整體進入千億元級城市行列,城市群活力旺盛,正處于上升期,完全有能力成為西北部地區率先崛起的科學發展的先行區。

  相關稿件
包頭市政府採購教科書補助困難學生 2008-06-16
包頭與京津冀簽訂300億元合作合同 2008-04-28
金屬鎂及鎂基合金生産線項目落戶包頭 2008-01-08
上證180和滬深300調整樣本股刪除包頭鋁業 2007-12-26
乳業市場利益天平失衡 包頭奶農無奈賠本賣牛 200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