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傳統農業大市的“突圍”之路
    2009-12-16    作者:本報記者 殷耀 王欲鳴    來源:經濟參考報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頭道橋鎮農民正在場院中脫粒玉米。新華社記者 張領/攝

    巍巍陰山綿延逶迤,滔滔黃河奔流不息,八百裏河套田疇似錦,千裏草原廣袤無垠。這就是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美譽的巴彥淖爾。它像一顆鑲嵌在黃河玉帶上的璀璨明珠,它是一處豐饒秀美的“塞外江南”。
  曾幾何時,這裏率先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引科技,興水利,是全國最早的農業産值翻番地區之一。當然,還有那創造了北緯40度高寒地區百萬畝“噸糧田”的奇跡……
  然而,當歷史跨入新世紀門檻之時,曾經“唯富一套”的巴彥淖爾卻落後一隅,難以突破“大農業、小工業、窮財政”的格局。
  轉型升級,科學發展。近幾年,巴彥淖爾終于走出迷茫和彷徨,找到開啟現代工業化大門的金鑰匙,探尋“農業大市”振興圖強的成功路徑。

  從“塞外糧倉”到“西部廚房”

  河套雪花粉、魯花葵花油、多多美番茄汁、巴美法式羊排、得利斯火腿腸、鳴興脫水菜……河套平原出産的“農”字號名優産品,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大中城市居民的廚房裏和餐桌上,有的甚至“漂洋過海”走向國際大市場。這,主要得益于巴彥淖爾市始終堅持的轉型升級發展戰略。
  從一家一戶分散式生産到專業公司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從單純的賣原料到挂上“身份證”賣産品,昔日的“塞外糧倉”被賦予新的內涵,農業生産的工業化“味道”越來越濃,千裏沃野成為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王素毅有一句更為形象的比喻,那就是——河套平原正在推進由“塞外糧倉”向“西部廚房”的新跨越。他説“農業資源只有進入工業鏈條才能在生産中實現增值。”
  截至2008年,巴彥淖爾市農畜産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68 .6億元,佔到全市工業總産值的34%,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並涌現出“河套”雪花粉、金川啤酒、維信羊絨、河套白酒4個全國馳名商標。

  農業大市的工業化路徑

  在烏拉特後旗境內的陰山腳下,近年來崛起一座冶金工業城。莽莽山巒原有的沉寂被打破,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開發熱潮。
  這裏建起了全國單體最大的鋅冶煉企業——巴彥淖爾紫金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産22萬噸鋅錠,副産40萬噸硫酸的生産能力。
  正是依托礦産資源、水資源、風能資源組合條件,巴彥淖爾市開始“點石成金”“追風逐電”。通過採取“借船出海”策略,巴彥淖爾市成功引進了西部礦業、北方電力、中糧集團、山東魯華、福建紫金等一大批“重量級”企業,建成鋅冶煉、銅冶煉、銅礦石採選、熱電聯産、二甲醚等一批新的重點工業項目,逐步構建起橫向多元、縱向延伸的新型工業體係。
  按照“業內一流、國內先進”的高標準,引進大企業、發展大産業、建設大基地、打造大流通,巴彥淖爾市工業經濟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飛躍。2008年,巴彥淖爾市工業增加值實現195億元,佔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45%,工業經濟真正撐起了全市經濟的脊梁。

  相關稿件
黑龍江敞開收購玉米大豆 2009-12-11
[機構看市]玉米重心上移 2009-12-11
東北90萬噸玉米快速入關 2009-11-10
黑龍江肇東3萬畝玉米創單産新紀錄 2009-10-21
北疆玉米喜獲豐收 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