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打造“中國馬鈴薯之都”
    2009-12-16    作者:本報記者 柴海亮 勿日汗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土豆大豐收。

    三四十年前,馬鈴薯是這裡的人們荒年救命的糧,因為乾旱的土地裏其他農作物都會死去,只有馬鈴薯“堅持”下來,幫助人們度過饑荒;時至今日,馬鈴薯仍舊是這裡人們“救命”的糧,只是“救命”的含義不僅包括了吃飽,還有致富。今年3月,這個始終與馬鈴薯&&在一起的地方——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稱號。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降水集中、土壤疏鬆多呈沙性,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幹物質積累,因此這裡有着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這裡的馬鈴薯也因獨特的美味而聞名全國。早在1974年,國家科委、農業部、中科院等部門的專家經過考察,將烏蘭察布定為全國最優秀的馬鈴薯種植生産區域。
  在長期的馬鈴薯種植實踐中,烏蘭察布人積累了豐富的種植技術和經驗,一些技術成果具有全國乃至全世界領先水平。全國第一個脫毒種薯組培室就建在烏蘭察布。
  雖然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種植研究一直處於領先水平,但在這個相對貧困地區的農民眼中,被他們稱為“山藥”“土豆”的馬鈴薯一直是度荒充饑的“當家糧食”,靠種植馬鈴薯致富是他們做夢也不敢想的。在過去漫長的栽種過程中,由於種植模式單一,缺乏科學的管理和規劃,一直處於原始的粗放經營狀態,使這裡馬鈴薯的經濟效益越來越低,大部分自産自銷,只有極少量作為産品外銷,且因品種檔次低劣導致經濟效益極差,貯存、加工、外銷嚴重滯後……
  1995年以後,烏蘭察布市委、政府領導經過反復論證後,決定在烏蘭察布市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把馬鈴薯産業列為全市農牧業産業化主導産業。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産、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原則,不斷加大規劃、管理、扶持和服務力度,促使馬鈴薯産業健康發展。
  因為有了自然條件優勢、科研技術優勢、區位交通優勢、還有儲藏、加工、轉化優勢,烏蘭察布市適時提出打造中國馬鈴薯之都的構想。基本思路是:穩定面積,增加投入,改善設施,推廣良種,運用科技,提高單産,建設種薯、加工專用薯和商品薯三大基地,力爭總産量提高50%,達到600萬噸,馬鈴薯産業綜合産值達到100億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400萬畝左右,總産鮮薯440多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産在全國地級市位居第一,佔內蒙古自治區的近1/2,約佔全國馬鈴薯年均種植面積和産量的6%,成為我國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基地。

  相關稿件
中國對外貿易出現“土豆效應”的背後 2009-06-24
“土豆效應”對中國出口有利 2009-05-26
“土豆效應”利好中國出口 2009-04-14
版權方集體起訴土豆網 視頻網站何去何從 2009-02-03
激動、土豆打“版權戰” 視頻行業面臨洗牌 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