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問題存在嚴重分歧 哥本哈根恐難如願
    2009-12-07    作者:本報記者 王雲 實習記者 曾德金 施智梁    來源:經濟參考報

    12月6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會場佈置一新。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歐洲可能面臨新的冰河時代、馬爾代夫等島國將面臨“滅頂之災”……這是氣候等方面的科學家在考慮溫室氣體排放後給地球開出的診斷書,氣候變化已經使“拯救地球”的行動刻不容緩。
  12月7日至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會議將重點討論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後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框架。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會議的結果將改變人類未來的軌跡。然而,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等關鍵問題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期望被不斷調低。多方觀點認為,會議形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的希望非常渺茫。

  發達國家的承諾“留有餘地”

  根據2007年底的“巴厘路線圖”,哥本哈根大會探討的未來新的氣候協議應包括的兩大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2至2020年,又稱中期減排目標)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目標。
  而在減排目標這一談判焦點問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歧嚴重。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2020年應當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減排40%,而發達國家極力減輕甚至推卸自身的減排責任,目前只有挪威承諾減排40%。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將提高本國減排承諾作為向別國施壓、爭取國際氣候談判話語權的一種手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發達國家的承諾表現是“留有餘地的”,比如美國將基準年從1990年變為2005年,並且允許20億噸的非實質減排抵消額度;另外,發達國家的承諾講條件,比如歐盟30%的減排目標就是以哥本哈根達成國際協議為前提。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還試圖更改《京都議定書》中關於發展中國家沒有具體量化減排義務的規定,試圖抹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混為一談,迫使部分“先進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也承擔量化的減排義務。
  法新社報道説,歐盟認為中國必須在氣候變化上展示領導者角色,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説,沒有中國擔任領導角色並承擔義務,我們不能解決人類氣候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排放問題本質上就是發展問題,如果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發達國家一味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在維持正常經濟增速下無力承擔的減排重任,那就等於剝奪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這無疑是不公平的。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為2噸,而美國是20噸。鋻於印度的發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舉措都會導致貧困的加劇。1/3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沒用上電。眼看著西方因高碳飲食而發胖,如今印度卻被要求減肥。
  中國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代表呂學都認為,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目標而言,“發達國家叫做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叫做減排行動。這兩個如果從法律角度來講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是自主行動,全部是減排行動,而且是以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能力建設作為條件的。”
  除此之外,發達國家內部之間對減排目標也莫衷一是。歐盟作為氣候談判的發起者,始終希望扮演氣候變化領域的領導者,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建立一個類似于《京都議定書》的國際協議,來約束各國擬定減排時間表,以實現減排目標。
  歐盟對美國實行的單方面以自願為基礎而不是以有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為基礎的國內減排規則&&不滿。法國環境部長讓-路易博洛公開批評美國是哥本哈根大會上達成協定的主要障礙。

  歐盟並不打算新增資金

  哥本哈根大會探討的未來新的氣候協議應包括的另一核心內容就是,加強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全面有效和可持續的實施,就發達國家履行公約所規定的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境友好技術並提供資金支持做出具體安排。
  一些發展中國家提議,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應該達到國民生産總值的1%左右。由此估算,單是美國就要拿出超過1400億美元。美國官員&&這一提議是不切實際的。歐盟預計,發展中國家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每年需要約1000億歐元資金。
  然而截至目前,國際社會尚未就如何籌措這筆鉅資拿出具體的策略,甚至尚未就出資國名單和出資份額達成一致意見。
  英國《衛報》報道説,雙方在新的資金支持規模上的立場近乎不可調和,發展中經濟體要求在2020年之前每年得到4000億美元,而發達經濟體只同意付出1000億歐元(約1646億美元)。
  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説,哥本哈根會議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發達國家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多少資金,以幫助它們應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並獲得控制排放所需的技術。負責此次氣候會議的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康妮赫澤高説,“財政方面的決定”是發達國家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迄今為止,歐盟既沒有確定具體的援助金額,也沒有確定各成員國的具體出資比例。英國《衛報》一篇題為《歐盟的氣候變化資金援助立場受到指責》的報道指出,一份機密文件顯示,歐盟希望使用現有的海外援助資金來幫助窮國應對氣候變化,而並不打算新增資金。這份文件曝光了歐盟氣候談判團的資金援助立場,使歐盟面臨“給全球氣候談判增加障礙”的指責。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迎還指出,歐盟此前在氣候問題上的立場是“別人不幹,我也幹”,但是現在歐盟在資金問題上變得越來越“帶有前提條件”,強調所有國家都要出錢,都要承擔義務。
  其他發達經濟體對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問題所需的援助資金如何安排也尚不明朗。“我們需要數字,不只為了降低溫度。哥本哈根會議需要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這件事現在就要開始做”,法國總統薩科齊説。
  另據了解,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用於溫室氣體減排的資金主要是來源於發達國家政府的官方發展援助資金(ODA),這些資金的增加是以削減對發展中國家其他領域比如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援助為代價的。
  此外,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溫室氣體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轉讓方面,呂學都強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所確定的是發達國家應以減讓、優惠條件或無償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現在發達國家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蔣大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則&&,技術的轉讓還是要靠市場來實現,知識産權掌握在企業手裏,或許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這裡先不説轉讓)可以通過企業間的技術引進來實現,比如前不久拜耳和中國藍星公司在北京簽署的合作協議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就是這樣的方式。

  形成一個國際氣候協議的希望非常渺茫

  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等關鍵問題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期望被不斷調低。多方觀點認為,會議形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的希望非常渺茫。
  陳迎認為,哥本哈根會議成敗的關鍵在於美國的立場,“美國能走多遠,哥本哈根就可能走多遠”。但是美國能走多遠呢?陳迎説:“顯然走不了多遠”。首先,美國提出的17%減排目標僅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其次,美國也要承擔國會能不能批的風險,奧巴馬承諾得再多也沒有用。美國其實是在重蹈京都氣候談判的覆轍,奧巴馬只是把這個未批准的東西拿了出來。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上個月建議,峰會應以達成一項政治協議為目標,而推遲約束性協定的締約時間,美國總統奧巴馬及亞太地區一些領導人均接受該提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伊福德布爾&&,他贊成至多推遲6個月,到2010年年中的波恩會議上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但陳迎指出,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政治共識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僅僅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宣言的話,這是不能接受的,無法向整個國際社會交代。她認為,哥本哈根會議和“巴厘路線圖”的使命完全不一樣,性質不一樣,它不能再是一個路線圖了,一定要達成一個可操作性的框架,一些技術細節可以日後再往裏面補充。
  潘家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未來做了分析,認為哥本哈根會議以後的挑戰會更嚴峻。如果會議達成一個框架性的政治協定,還有很多細節要在會議以後通過談判加以明確,例如發達國家的量化中期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管理機制等。
  潘家華還指出,對於2020年以後的減排承諾問題,中國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僅有減緩行動可能不足以滿足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要求。屆時,一些戰略性的問題,如溫室氣體排放的峰值問題、減排路徑問題、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問題,都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謹防華麗外衣下的貿易保護主義

  為聯合國氣候大會而撰寫的《哥本哈根診斷》報告指出,從當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看,本世紀全球氣溫平均可能提高7攝氏度。
  另外,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計算了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50厘米對港口城市帶來的危險。就全球而言,136座沿海大城市價值2 8.2 1萬億美元的財産將受到影響。僅在美國東部沿海地區,如果海平面上升50厘米,且當地暴雨降雨量達15厘米,那可能將使價值7.4萬億美元的資産陷入危險之中。
  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氣候和貿易挂鉤的趨勢也愈加明顯。發達經濟體擔心,如果本國工業面臨比新興市場國家更為嚴格的碳排放限制,那麼它們將會喪失競爭力。因此,歐美等國家紛紛打著環境保護的旗號,制定各種各樣的貿易保護政策。
  據報道,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曾警告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如果它們不在國際減排措施上予以合作,就更有可能遭遇美國國會實施的保護主義舉措。
  美國眾議院今年6月份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以應對氣候變化之名將“碳關稅”正式納入世人視野,授權美國總統從2020年起針對一些快速發展卻沒有盡足夠努力減少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採取“邊境調節”措施課徵懲罰性的“碳關稅”。
  法國總統薩科齊也是碳關稅的積極擁護者。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法國推動歐盟實施了碳關稅,美國等其他國家也會跟進,從而有可能改變全球貿易環境,徵收碳關稅這種環境保護掩蓋下的貿易保護行為將嚴重損害全球貿易。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組織與國際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宏源曾分析説,氣候談判歸根結底是場政治談判,並且指出,在當今世界還未就減排責任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碳關稅很可能只是一個“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藉口。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氣候變化問題專家許方潔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較為樂觀的看法,認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爆發,小範圍內來看,如果美國對中國進行碳關稅的徵收,那對其國內自身也會有重大的損害,況且中國也會有相應的反擊手段。

  相關稿件
[背景資料]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2009-12-07
專家:發達國家態度決定氣候大會成敗 2009-11-30
聯合國高官:氣候大會恐難達成減排協議 2009-10-21
2008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開幕 2008-12-02
四大關鍵詞頻現聯合國氣候大會 2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