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走出去”成功應對金融危機
浙江越美集團率先開辟非洲市場的啟示
    2009-12-02    作者:本報記者 沈錫權 章苒    來源:經濟參考報

    浙江舒美特紡織有限公司地處紡織産業發達的紹興市,在金融危機中勇于投入,斥資1000多萬元引進新式針織大圓機機投入生産,在保持原有生産模式的同時積極實現了企業産品的更新換代。圖為紹興舒美特紡織有限公司一位紡織女工人在針織大圓機前認真工作。 新華社浙江分社分/供稿

    浙江省紡織行業龍頭企業越美集團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通過率先在非洲市場建立自己的貿易公司、加工工廠、配套産業鏈直至工業園區,在金融危機面前,不僅能自主掌握銷路、銷量,而且成功規避了種種國際貿易壁壘和匯率波動風險,並為當地中小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
    在紡織行業外貿出口普遍遭受金融危機帶來的“寒流”影響、訂單和利潤大幅“跳水”的背景下,記者在浙江諸暨的越美集團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工廠機器轟鳴,工人們加班加點,新的生産線照樣開工開工,年初以來紡織出口逆勢增長超過20%。

    啟示之一:市場和利潤掌握在自己手裏,金融危機的“殺傷力”就微乎其微

    去年下半年開始,受金融危機影響,浙江省一些紡織企業訂單下滑。主要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傳統歐美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萎縮,“蛋糕”變小了,客商無單可下;一種是出口利潤攤薄,中間商屢屢壓價,企業無利可圖,只能拒絕訂單。
    越美集團的董事長徐志明卻“沒有感覺到金融危機”,“一方面,市場掌握在自己手裏,不會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國內紡織企業的平均利潤是5%,經不起客商壓價,我還有25%,空間大得多。”
    2000年開始,徐志明在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辦起了貿易公司搞批發。擁有一億四千萬人口的尼日利亞是紡織品消費大國,當地人的穿衣習慣是“三塊布”,頭上包一塊,身上裹兩塊,再加上天氣炎熱布料容易霉爛,布料消費相當于五億人口的國家。但是當地沒有輕工業,紡織品奇缺,徐志明帶去的印花布引發了當地批發商的搶購,最多的一次一天之內漲價7次。
    徐志明説,原來坯布做好賣給印染廠,印染廠賣給外貿公司,外貿公司賣給香港公司,香港公司賣給尼日利亞的批發商,他的利潤只有5%。把銷售部門設到非洲市場,一下子省掉了4個中間環節,當年的利潤就從5%上升到了40%,一些新産品甚至有100%的高額回報。“更重要的是,當地市場需要什麼花色布料,國內幾分鐘後就知道,當天就能組織生産。”
    非洲市場“掘金”成功使企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00年,越美集團年銷售收入不足4000萬元,到2008年,已達2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65%以上。

    啟示之二:融入當地社會,是企業“走出去”規避貿易壁壘的長久之計

    2004年,經過中國商務部和尼日利亞政府批準,越美集團投資100萬美元,在尼日利亞卡拉巴保稅區設立了第一家境外加工貿易生産企業——“金美(尼日利亞)紡織品有限公司”。越美在當地興建廠房7000多平方米,招聘當地工人130多人,又從國內投入設備和聘用技術人員。近幾年,越美集團不斷追加投資,目前,已累計投資1088萬美元。2006年8月,越美又在西非塞內加爾投資500萬美元,創建了第二家境外加工貿易企業。
    境外辦廠讓越美集團不僅順利越過了尼日利亞本國針對紡織品進口的限制,還享受到了當地政府免稅優惠政策,而且利用歐美國家與非洲各國簽訂的國際貿易條約,産品進入歐美市場也暢通無阻。
    “如果沒有在尼日利亞開設工廠,我們的産品進入尼日利亞是非法的,三天兩頭要被海關查封,這道政治風險通過辦工廠規避了。”徐志明説,“現在我們的産品還銷往香港、歐美等地,就算沒有金融危機,紡織品配額、反傾銷、反補貼等各種非關稅壁壘的風險也一直存在,通過境外辦廠,國際貿易壁壘也成功規避。”
    目前,越美集團在境外有六家貿易機構,在非洲設立了兩家工廠,其生産的提花布、印花布銷往非洲、美洲等市場。2009年自營出口目標是增長30%以上,在非洲的工廠要擴大産能,其設在湖北省的棉紡基地還計劃擴招員工1000人。

    啟示之三:制造企業在海外單打獨鬥,不如産業鏈整體轉移抱團出擊

    在尼日利亞辦廠過程中徐志明發現這樣一個新問題:單獨一家企業在尼日利亞辦廠,不僅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連原材料獲得都困難。尼日利亞是産棉大國,但是沒有棉紡企業,沒有配套産業鏈,“要什麼沒什麼”,徐志明在尼日利亞辦的工廠,也只能對國內進口的半成品進行諸如繡花之類對原材料需求極低的簡單的深加工。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中國政府出臺了一係列對非投資的優惠政策。越美集團發現,越來越多的紹興企業也想“走出去”,但困難重重:對國外環境不熟悉,擔心自己出去風險太大,他們更希望抱團“走出去”,減少投資風險。
    2007年,越美集團決定投資5000萬美元,設立越美(尼日利亞)紡織工業園。越美紡織工業園一期佔地600畝,擁有廠房28萬平方米,計劃引進15-17家紡織類上下遊配套企業,形成完整的産業鏈。這是在尼日利亞國家級保稅區建立的我國首個境外紡織工業園區。目前,已經有30多家企業表達了加入園區的意向,絕大部分都是在尼日利亞有過多年貿易經驗的浙江紡織企業。
    越美(尼日利亞)紡織工業園也是該國第一個紡織工業園區。徐志明對記者説:“據我對尼日利亞紡織品市場的了解,這樣規模的園區,十個都滿足不了這個國家的市場‘胃口’。”

  相關稿件
創新,不是換湯不換藥 2009-12-01
三大瓶頸有待突破 自主創新應成重中之重 2009-11-26
中國花生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 2009-11-25
皖農合行創新融資方式為企業“量體裁衣” 2009-11-25
2008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