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用小康,在改善民生中擴大內需
浙江經濟新觀察之三
    2009-12-02    作者:本報記者 郭獻文 胡作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種區域發展模式有沒有生命力,關鍵要看這種模式最終將帶動少數人致富還是多數人共同富裕----後者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浙江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行地區,發展經濟顯然不是其擔負的唯一使命。
    這幾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終咬定“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目標不放松,既把“惠民生”作為“保增長、調結構”之外的又一工作主線,又把快速增加城鄉人民收入、建立健全低收入群體住房、社保等保障制度和實現城鄉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均等化,作為落實“標本兼治、保穩促調”戰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隨著城鄉一體化大力推進,生活水準不斷改善、各類保障逐步建立健全的浙江城鄉居民也找到了生活的新坐標,那就是在共用發展成果的同時,主動參與到擴大內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事業中去。這種新的探索實踐,正在賦予“浙江模式”在新時期的新內涵。

    ——金融危機中的增收“安全島”

    2009年上半年,盡管國際上的市場形勢起伏不定,浙西景寧畬族自治縣東坑鎮深垟村的村民們卻一直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村民孫愛華説,全村通過把後山的200多畝梯田改造成茶葉基地,上半年每畝田至少增收了2000元。
    淳安縣王阜鄉橫路村村民胡義通原先是貧困戶。去年以來,縣裏結對幹部幫他種上了2.7畝貢菊,還聯繫了外地老板負責包銷,當年老胡的貢菊就賣出了8000元的好價錢。“政府是我們的保障,”他高興地對記者説,今年自己又多種了1畝貢菊,到年底收入肯定超過1萬元。
    為孫愛華、胡義通們提供增收保障的,是浙江去年以來新實施的兩項工程:農村低收入群眾奔小康工程和城鎮低收入家庭增收工程。一年多來,這個省在農村地區廣泛開展了産業開發幫扶行動、培訓就業幫扶行動、區域協作促進行動等八大行動,針對城鎮低收入家庭實施了就業創業扶持行動、社會保障擴面行動、社會慈善關愛行動三大行動,為全省低收入群體構築了危機中的“安全島”。
    浙江省制定的2009年度低收入群眾增收行動計劃要求,今年全省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的低收入農戶人口新增55萬人以上,落實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結對幫扶資金1.5億元以上,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特色産業發展水準有效提升,生産生活條件繼續改善。對于城鎮低收入家庭,要求確保零就業家庭“出現一戶、幫扶一戶、解決一戶”,將低保標準150%以內的困難群眾納入醫療救助范圍。
    今年以來,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給企業正常運作帶來了巨大壓力,但是浙江各地城鎮開展的就業創業扶持行動進展順利。上半年全省新增就業人數40.1萬人,幫助17.8萬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使50%以上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農村低保家庭成員實現了就業。6月末,浙江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1%,比2008年底降低了0.08個百分點。
    “城鄉發展齊頭並進是浙江發展模式的特色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浙江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一直排名國內各省、區第一位,”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陳一新説,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達6468元,扣除物價水準實際增長7.9%,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勞動報酬為16702元,同比增長6.2%。

    ——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承諾和探索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行地區,浙江城鄉經濟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就省內而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仍然比較突出,根據“木桶理論”,全省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能否達到,無疑將取決于對那些“短板”的補足程度----浙江省委、省政府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陳廣勝説,“十五”時期,浙江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1.3%,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4%,相差3.9個百分點,如果把城鎮居民享有的隱性福利折算成收入,兩者差距還要大。從區域看,2006年全省每人平均GDP最高的市與最低的市相比,差距達3.7倍,這種差距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嚴重制約了社會消費需求的可持續增長。
    2007年6月召開的浙江省第十二屆黨代會上,浙江省委首次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思路,明確社會建設的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要求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2008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出臺推進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部署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重大項目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低收入群眾增收、公民權益依法保障行動計劃。
    “經歷了連續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後,浙江從上到下對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不斷深化,各地發展理念均已從前些年的‘唯GDP’轉變到更加注重發展品質和改善民生上來。”浙江省委政研室主任陳一新説。
    2008年浙江啟動了全國首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宣布到2012年將為全體居民提供覆蓋城鄉、區域均衡、全民共用的基本公共服務。去年以來,盡管遭遇了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浙江省各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步伐並未停止,力度仍在加大。去年,全省累計在81個公共建設項目上完成投資685.9億元,完成計劃任務的139.6%。
    浙江省農辦副主任邵峰説,近兩年浙江城鄉居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水準也在明顯提高。在國內率先實施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教科書免費制度,城鄉低保制度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水準已接近每人每年2000塊錢,此外,全省已有一部分地區建立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已有64萬人參保、34萬人領取養老金。

    ——讓政府該做的歸政府

    2008年8月25日,是杭州市民王建鋒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他作為符合優先定向配租條件的申請家庭中的一戶,分到了一套位于西湖區三墩鎮的廉租房。新房一室一廳一廚一衛,有40多平方米,每個月租金只需40塊錢左右。“原先一家三口連臥室帶廚房只有20平方米,現在日子是越來越好了。”王建鋒説。
    截至2008年底,杭州市已累計為4000多戶城市低保護提供廉租住房保障。2009年,杭州市將加快廉租住房建設進程以及廉租住房貨幣補貼工作力度,計劃投入4.71億元用于廉租房購置和租金補貼,新增廉租住房2900套,確保在年底前基本實現城市低保標準2倍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廉租住房“應保則保”。
    “對老百姓來説,住房是民生中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政府的職責在于劃清與市場的界限,讓市場的歸市場,讓政府的歸政府。”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陳廣勝説,這兩年來,浙江各級黨委、政府致力于從“兩頭”解決好居民住房問題,一是在城市低收入群體推廣普及廉租房,一是在農村地區推動農村住房改造,基本滿足農民正常住房改造建設的需求。
    近年來,浙江省高度重視解決農村住房問題,先後實施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下山脫貧”等一係列惠民工程,農民住房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農村住房建設規劃布局不合理、建房用地不集約、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一些農戶正常的建房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仍住在危舊房中等問題依然存在。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又把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設確定為“改善民生、保穩促調”一項戰略工程,專門出臺了相關補助扶持政策,要求從今年起至2012年,全省完成改造建設農村住房100萬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臨海市江南街道上江村210戶村民中已有120戶實行農房改造,規劃有序的全新樓房跟淩亂無序的破舊農房形成了鮮明對比。村委會主任朱賢章説,經過農房改造與村道硬化、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四大項目聯動,如今的上江村跟縣城裏的社區一樣整潔漂亮,村民們都説這才叫社會主義新農村。

    ——讓人人共用發展成果的同時成為科學發展推動者

    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陳廣勝説,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效擴大內需,對浙江來説,除了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居民社會保障體係外,加速推進農村城鎮化,特別是農村住房建設,也是一項綜合性的大戰略。
    據測算,浙江農民每戶建房投入在10萬元至20萬元不等,加上配套基礎設施投入,戶均投入一般在25萬元左右,改造建設100萬戶農房將直接拉動投資和消費2500億元。
    松陽縣從2008年以來累計實施28個村危舊房改造、5個整村搬遷項目,共拆除舊房3065戶。副縣長李煬德説,目前全縣投入的改造資金已超過3億元,創造就業機會6000多個。今年前三個月,松陽縣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增長15.6%,農村消費增長21.8%,增速首次超過城鎮。
    加快農村住房改造也是促進人口集聚和土地集約利用、實現城鄉間要素資源合理配置的係統工程。嘉興市委書記陳德榮説,當前浙江發展中碰到的普遍問題是空間問題,現有農村的宅基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嘉興農村戶均佔地達0.96畝,同時由于分散居住,各項城市基礎設施很難向這部分農村居民覆蓋。推進宅基地集約化,農村社區化,就可以節約大量空間滿足工業化的需要,進而帶動城市化和第三産業發展。
    去年開始,嘉興啟動“兩分兩換”試點,即把農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分開,實行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來換股、換租,以宅基地換房、換地方,使農民由散居變為集中居住,由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變成市民、社區的生活方式。通過宅基地置換,全市9個試點鎮(街道)的土地節約率都在50%以上,大大緩解了當地發展中的土地要素制約瓶頸,拓展了工業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
    嘉善縣姚莊鎮規劃入住500戶居民的首期住宅區,報名農戶達到了950戶農戶。“農民心裏都有一本賬。”鎮黨委書記顧林法説,每戶農戶住宅置換前平均估價為18.1萬元,換成鎮公寓房後市值約50萬元,財産性收入明顯增加,這樣的“置換”,既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又能促進地方發展,農民們當然都很樂意參與。

  相關稿件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浙江經濟新觀察 2009-12-02
浙江經濟指標回升背後:政策性因素居多 2009-05-21
保增長+促升級 浙江經濟增長“雙管齊下” 2008-12-09
浙江經濟:走出“成長的煩惱” 2007-06-12
浙江經濟首現理性回歸跡象 200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