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一周年調查
    2009-12-02    作者:本報記者 丁文傑 羅博 郭嘉軒    來源:經濟參考網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赴湘、鄂、陜、寧等省區調研了解到,這輪金融危機對中西部地區衝擊相對較小,隨著中央和各地一係列應對金融危機措施的實施,中西部受衝擊最嚴重的原材料工業基本從危機的陰霾中走了出來,與此同時,受危機影響較小和沒有受到衝擊的一些産業正在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引擎。

投資拉動讓中西部“逢危化機”

     中西部地區相對沿海來説對國際市場依存度比較低,受金融危機的衝擊相對較小。危機初始,一些省區提出“化危為機”、“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等發展戰略,事實證明,中央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果斷有力,在中西部地區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
     這次金融危機發生後,基礎薄弱的湖南省借國家宏觀政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強化基礎産業和基礎工作。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248億元,增長42.4%,為近十五年來同期最高增速。信貸投資大幅度增加,今年9月末,湖南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到9000多億元,為三十年來同期最高水準。 “貸款強勁增長,重點支援了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行長周曉強説。
     像湖南省一樣,今年以來,中西部很多省份的固定資産投資、信貸投放等增速都創近年新高。陜西省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接近40%。從陜西省的投資發展歷程看,三十年來增速超過40%的年份只有兩年,當前投資增速度處于歷史最高區間。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湖南、湖北、陜西、寧夏等省區深入實地採訪時,能夠切身感受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在長沙、武漢等城市,投資數十上百億的地鐵項目、過江隧道、大型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實施。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一座座現代化的採煤和煤炭精深加工企業在大漠深處拔地而起,夜晚天空繁星點點、地面燈火輝煌。
     在一係列拉動政策刺激下,中西部一些省份的經濟增長勢頭普遍強勁。尤其是中部省份,GDP增速普遍達到兩位數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企業利潤等同比都出現大幅度增長,全社會用電量、貨運量等能夠實際反映經濟活力的指標都比上半年增速明顯加快。湖南省發改委負責人指出,目前湖南省企業生産和商業活動更趨活躍,發展信心不斷增強。價格下行壓力緩解,降幅較上半年收窄,宏觀經濟形勢趨好。

遭受重創的原材料工業觸底反彈

     近幾年,我國西部一些能源資源豐富的省區,資源價格的節節攀高中助推了經濟發展,而在此次危機中,由于資源價格暴跌而遭遇重創。寧夏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省區,煤炭、電力、冶金、石化、輕工紡織等是其五大支柱性産業,其中煤炭、電力佔工業增加值的40%以上。用寧夏回族自治區經委副主任趙旭輝的話説,“體現了寧夏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特徵”。趙旭輝接受採訪時説,去年9月寧夏開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最早感覺就是工業企業銷售出現問題,10月以後影響擴大,到了11月、12月,大量企業停産半停産,90%的鐵合金、電石企業關門,電力負荷下降到總裝機容量的三成半。
     平羅縣是寧夏三個西部百強縣之一,煤炭加工、鐵合金工業以及煤基碳材是主要工業産業,去年四季度金融危機發生後成為重災區。一些企業負責人介紹,金融危機對他們的衝擊十分慘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時候,産品幾乎滯銷,“再低的價格也沒人要了”,大批企業被迫停産觀望。《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平羅縣採訪時看到絕大部分企業已經開工生産。平羅縣南方化工公司是一家以生産電石為主的企業。董事長余奇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每噸電石的生産成本2500元左右,而電石市場價格為2520-2530元,企業勉強能夠維持運轉。趙旭輝介紹,今年4月份之前,寧夏工業産業還呈負增長的態勢,到了4月份後,工業産業開始觸底回升。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湖南省經委了解到,冶金、有色、石化等遭受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行業通過開拓市場、加快産品結構調整、降本增效等措施,市場逐步穩定,正在走出困境。1-9月冶金行業重點企業完成産值同比下降27%以上,但生産降幅收窄,效益逐步好轉。有色行業完成産值同比增長5.6%,尤其是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企業産值增幅明顯。石化行業完成産值同比略有下降,但全行業效益上升,利潤增加,其中煉油行業同比扭虧為盈。

新的增長引擎正在形成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中西部地區採訪感受到,除了原材料工業、外向型企業外,其他産業在國家拉動政策下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以制造業定位湘潭九華工業園區起步才五六年時間,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今年的工業總産值預計達到80億元,財政收入超5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與去年相比都是翻番。園區負責人楊親鵬説:“我們發展快得益于中央宏觀政策,比如園區的吉利汽車企業,國家出臺1.6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的優惠政策刺激下,吉利汽車的銷售由去年的2萬輛發展到今年銷售6萬輛,銷售收入由去年的10億元增加到今年的40億元,稅收從8000萬增加到2.2億元。”
     長沙是我國工程機械之都,工程機械行業曾經遭遇嚴重困境,在中央拉動內需政策刺激下,長沙的幾家工程機械企業直接受惠,不但走出困境,而且實現了快速增長。長沙市經委主任趙躍駟介紹,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兩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在出口市場萎縮6成、房地産市場下降五成的形勢下,全力把握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市場機遇,調整産品結構,八成以上的産品直接針對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市場,生産逐月加速,前8個月,兩家企業完成産值412億元,增長44%,較一季度提速20%以上。
     武漢市經濟自2月份跌至谷底後環比逐月回升,增幅從2月份的7.5%提高到10月份的16.9%,尤其進入三季度後,回升步伐明顯加快,9、10月份增速超過近年來平均水準。
     在寧夏,輕紡行業逆市而上,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今年一季度,就在很多能源和基礎原材料企業停産半停産的時候,寧夏239戶規模以上輕紡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44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工業增加值14億多元,同比增長31%以上。寧夏輕紡工業局局長龍飛表示,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寧夏輕紡工業主要指標不降反升,主要得益于前些年的結構調整、品牌擴張,全區輕紡行業淘汰了一些沒有市場沒有技術含量的小産業,培育發展了一些新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業。

未雨綢繆 關注問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中西部一些省區調研了解到,中央和各地積極應對金融危機一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總體企穩向好,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抓住國家宏觀政策有力時機,進一步加快了發展速度。不過,當前經濟運作中出現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需要及早關注,未雨綢繆。
    一是部分領域出現運作環境趨緊的苗頭。隨著經濟回暖拉高,中西部一些省份再次出現煤電油運吃緊等苗頭。陜西省鐵路運力緊張趨勢明顯加劇,8月份以來,鐵道部空敞車派送明顯減少,9月下旬平均日配空敞車在500-600車左右,和正常需求相比缺口在40%左右。貨運量中煤炭佔到60%以上,新增運力多用于此,致使其他大宗貨物時有積壓待運狀況。
    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因缺煤少水而影響電力供應的問題已經初露端倪。湖北省電力公司介紹,今年10月,全省社會用電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4%以上,進入11月份,主網用電量呈急劇增長勢頭,預計四季度全省用電量增長將超過25%。與此同時,電煤供應形勢並不樂觀。目前,全省電煤存量約為164萬噸,同比減少144萬噸,據來煤及耗用分析,預計11月底下降至147萬噸,12月份繼續下降至100萬噸左右。
    湖南省經委主任謝超英介紹,煤炭佔湖南省一次能源消耗量75%以上,特別是進入三季度後,電煤日消耗量最高已突破11萬噸,目前的日消耗量穩定在8-9萬噸,而正常的日進煤量只有5-6萬噸,日均減少電煤庫存2-3萬噸,目前的185萬噸電煤庫存只能維存到12月中旬,年底湖南省調煤保電任務肯定會十分繁重。
    二是固定資産投資前高後低,基層擔心後續乏力。以陜西省為例,1-9月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降低了13.1和4.1個百分點。年內累計新開工項目數量增長61.8%,而建成竣工項目數量增長208.6%,導致在建項目數量減少,在建規模下降。此外,由于國家政策和其他因素影響,銀行信貸收緊,1-9月新增貸款增幅分別低于一季度和上半年的0.6倍和0.2倍。
    採訪中,一些人士指出,前期主要是政府投資拉動刺激經濟增長,而民間投資增長仍然乏力,以湖南省為例,民間投資增幅低于國有投資13.9個百分點,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一旦政策效應弱化,經濟能否繼續走高還難以預料。記者在一些企業採訪時也捕捉到一些相關資訊。湘潭時代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為工程機械設備配套軟硬體控制係統的企業,其産品市場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企業董事長張鍇説,從去年12月到今年5月,産品需求旺盛,供不應求,5月份之後供貨量大幅下跌,只及之前的30%。
    三是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繁重。《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面對金融危機,中央提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和微觀領域,“保增長”被強化,“調結構”被弱化。就像寧夏興平精細化工董事長李綏和所説“金融危機來了,保生存是我們的第一要物,其次才是求發展”。李綏和告訴記者,實際上隨著前幾年資源能源價格的上漲,基礎原材料工業出現嚴重的産能過剩,即使不發生金融危機,這個行業也要進行自身的調整。基層一些人士也反映,國家投資大量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但用于調結構的資金較少。他們説,中西部地區整體仍處在工業化中期初始階段,工業規模不大,産業層級不高,優勢企業不多,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物質資源的大量投入。經濟發展遇到的一些困難,既是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結果,也反映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滯後。
    採訪中,部分基層幹部和企業負責人指出,國家刺激經濟的政策對應對金融危機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被危機掩蓋下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還需要下更大決心來解決,比如土地、水和能源、重要礦産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盡合理,各種形式的壟斷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亟待加快推進,企業制度不健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因此,應對危機不僅要立足當前,還需要著眼長遠,利用危機倒逼機制,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深層次矛盾。
    一是探索通過分類考核調整産業布局。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産業重復建設、一哄而上現象突出,造成産能過剩,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化。寧夏自治區經委副主任趙旭輝接受採訪時建議,金融危機過後,國家應實行差異化的産業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來考慮全國生産力布局,中央對地方實行分類考核。全國一個産業政策指導發展是不可取的,比如電解鋁、鐵合金等基礎原材料工業國內也大量市場空間,不能一概關停了事,而是通過引導集中到相對優勢的地區。
    二是抓住國際金融危機中的機遇實現快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認為,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巨大發展機遇,那就是石油、鐵礦石等資源價格下挫。向文波説,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完成這個發展階段,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是需要大量原材料的時候,如果石油和鐵礦石的價格繼續翻番,中國現代化要受到很大的制約。目前,巴西、印度等都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非洲也開始大搞建設,這些都需要鋼材、水泥等原材料,因此從長期看原材料價格肯定要上漲,只要能夠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就應當利用目前國際原材料價格低迷的實際加快發展。據歐洲10個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聯合出版的一份報告預測,隨著需求上升,2010年全球原材料價格將上升16%。
    三是進一步加大金融創新力度。記者調研發現,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大企業、大項目融資有保障,但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一個普遍性問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融資依靠當地金融機構和個別股份制銀行放貸,幾乎沒有其他融資渠道,有些經濟落後的地區沒有地方金融機構,陷入困境的企業只能缺“血”而死。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從中小企業貸款難看,我國金融創新力度不是大了,而是小了,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發揮金融支援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建議,允許民間資金以適當的方式進入金融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大力發展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草根”金融企業,加大小額貸款公司的推廣力度,適當加大民間金融機構的杠桿比例。

  相關稿件
迪拜之殤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強余震 2009-12-01
後金融危機時代 中國裘皮商困陷俄羅斯市場 2009-11-24
金融危機把已中國快速推向資本輸出方 2009-11-19
新時代講堂聚焦"後金融危機"時期經濟形勢 2009-11-18
“外購內聯”助哈量集團應對金融危機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