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物價小幅上漲不是“洪水猛獸”
    2009-11-06    作者:本報記者 張莫 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這次金融出現大問題的根源在科技上,這一輪危機之所以會如此嚴重,就在於推動上一輪經濟增長的科技動力已經消耗殆盡,不能不斷創造出微軟這種新的企業。
   
  在“反危機一攬子計劃實施一周年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在發表主題演講時&&,儘管危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很難説復蘇時代已經到來。對中國來講,需要為經濟復蘇尋找新的科技基礎以及通過投資結構的優化來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而對在復蘇過程中出現的小幅物價上漲不要視為“洪水猛獸”。

  為經濟復蘇和經濟健康發展尋找新的科技基礎

  李揚&&,此輪金融危機的根源要追溯到本世紀初互聯網的顛覆。互聯網代表了一個新的時代,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所有的傳統産業,並帶動了上一輪經濟的增長,而這種低通脹、低利率、高收入式的增長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而這次金融出現大問題根源在經濟上,經濟出現問題根源在科技上,這一輪危機之所以會如此嚴重,就在於推動上一輪經濟增長的科技動力已經消耗殆盡,不能不斷創造出微軟這種新的企業。只是全球化的過程延緩了這個過程,使這場本應在本世紀初發生的經濟危機得以茍延殘喘,直到2007年才爆發。”李揚説。
  “而我認為,我國在這個問題上相對於國際是很有遠見的。我國在2008年開始啟動促進增長的措施,在進行四萬億投資和十個産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同時,還啟動了16項科技專項。”李揚説。他&&,實際上,這16項科技專項原本打算逐步實施,一年只啟動一兩個,但在危機發生後,政府認識到這次危機的根源是一個科技危機,一個科技産業化的危機,所以將16個專項同時啟動。“我們希望在這些專項啟動的過程中能探尋到適合中國未來發展的科技基礎。當然在這個尋找科技基礎的工程中,要注意原創性,必須從總體上立足於自身,立足於原創,立足於自主知識産權,然後把它在我們本土上産業化。”李揚提醒。

  消費和出口兩大因素基本上不可依賴

  “我國需要通過優化投資結構來優化産業結構,這是因為在支持國內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中,消費和出口兩大因素基本上不可依賴。”李揚一開始就明確指出。
  他繼續闡述道,雖然所謂的零售總額在上升,但零售不代表消費,從統計結果來看,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平,甚至略有下降。而且即使在國家採取了這麼強烈的刺激措施的情況下,國內消費佔GDP比重也沒有顯著提高。而出口就更加困難了,在全球經濟沒有明顯走向復蘇的背景下,即便出口的增長率為正,但它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完全不能和前30年同日而語。
  他&&,由此看來,儘管人們對於投資有千般責難,但是“轉過來轉過去就是這麼一個輪子”,推動我國經濟必須依靠投資,而調整經濟結構也必須從調整投資結構入手。換言之,投資之所以這些年來一直被很多人所詬病,就是因為我國投資的方式太傳統,很多結構不合理,因此,下一步當我國確認還需要依賴投資來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要調整投資結構,優化投資結構。
  李揚指出,首先,投資一定要以創造就業為第一要務。迄今為止的大投資,從銀行角度來看基本上可以稱之為“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但這方面的投資就業效果很小。要促進就業,投資要投向中小企業,要投向中西部,要投向“草根”。第二,投資要有利於産業結構調整,不能還投資於不能調整經濟結構甚至惡化經濟結構的領域中去。第三,投資應該有利於區域的均衡發展,要把過去的規劃,如中部崛起、振興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等在大的框架基礎上逐步充實。第四,要完善我國投資主體結構,要大規模轉向民間,讓民間資本非常積極地進入經濟活動之中。
  李揚強調,除了優化投資結構,還要相應調整融資結構。“現在中國對投資的需求很大,從資金供應來説也很大。但中國如此大規模的儲蓄的金融表現是銀行存款和鉅額的外匯儲備。就銀行存款而言,如果用銀行支持投資的話,只能形成投資主體負債的增加,這會提高投資項目和企業的杠桿率,而如果任其發展,結果就是提高全社會的負債率,為未來的危機埋下潛在的危險。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結構,支持所有支持直接融資發展的措施,支持所有使得債務性資金轉化為股權性資金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融資結構和投資結構相吻合。”他説。

  應該理性對待物價波動

  “不要把物價上升看成是洪水猛獸,對於一個正常運行的經濟來説,適度的通貨膨脹是好事情,應該歡迎並且接受可持續的物價上漲。”李揚説,漲一點兩點是求之不得的上漲,物價唯有上漲企業才願意開工、願意投資,開工投資就業才能維持,才能創造,有了就業才能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有增長。
  李揚認為,應該理性對待物價波動。有兩類因素影響中國的物價變動,一類是使物價下行的因素;另一類是使物價上行的因素。物價水平取決於這兩類因素的均衡。
  李揚説,促使物價上漲的因素大致有三類:一是輸入型。中國經濟已高度融入全球經濟,社科院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在58%的程度上受全球共同因子的影響,進出口也在64%的程度上受全球經濟影響,這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因素。
  第二是國內的供應衝擊。總體上國內供應是大於需求的,但由於短邊規則的作用,總有一些領域和産品供不應求,造成這些領域中的物價上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産品的價格變動就會造成整個物價水平的劇烈波動,然後引起整個物價水平的上升。“這在2007年、2008年我們也看得很清楚,一個豬就把大家鬧得雞犬不寧。”他開玩笑説。
  第三個就是貨幣信貸。貨幣信貸多了只是物價上漲的必要條件,並不構成充要條件,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情況是,過多的貨幣供應所造成的是資産價格的上漲。在控制資産價格上漲方面,監管部門最近兩年已經有了新的努力,就是宏觀審慎監管,基本思路就是宏觀出問題,微觀解決、監管解決、體制調整解決。

  相關稿件
只要物價不起來 股市還可以期待 2009-09-01
穩定物價不能只靠限漲令 2009-08-31
物價下行周期尚未結束 2009-08-12
各國央行料將致力平抑物價 2009-07-30
物價仍處下降區間 下半年應防通縮還是通脹 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