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杭州訊
並購投資與綠地投資是企業對外投資的兩種主流形式,而隨着自身實力的增強,“走出去”並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熱點話題,也留下了各有成敗的並購案例,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是荊棘還是鮮花?在杭州舉行的“2009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暨中國大企業高峰會上”,與會人士認為:新一輪並購時代正在走來,中國企業應有更充實的準備。
“後危機時代”催生新“海外並購時代”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勢頭在2008年一度收縮。據國際著名諮詢企業埃森哲(Accenture)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04年至2007年,中國企業收購海外資産的交易額從50億激增至310億,但是2008年這一額度同比下降了67%。 這份報告分析説,金融海嘯造成全球市場的巨大動蕩,使中國企業在一些主要的跨境交易方面有所顧忌。許多潛在的收購方寧肯作壁上觀,靜待其變,而那些敢於海外冒險的公司也只通過簡單的資本注資獲得少數股權,而非多數股權及董事會控制權。 但是,2009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著名經濟學家樊綱&&,通過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全球大蕭條的一幕不會重演,各國經濟至少都已經處於企穩態勢,但是兩三年內經濟仍會低位徘徊。 “而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將面臨5個方面的趨勢變化。”樊綱&&,其中的一大變化就是一部分中國企業開始轉變為跨國公司。“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跨國企業都面臨出售資産的問題,這給了中國企業不少收購的機遇。” 而埃森哲的上述報告也認為,經過與許多中國企業高管的交談後發現,這些高管都感覺到並購時機已經成熟,資産價格和估值比過去20年來的任何時候都要低,其他國際競爭對手或不如從前,或更加小心謹慎。 這份報告認為,中國許多最具實力的企業財務狀況良好,並得到國有銀行的強大信貸支持,而中國政府也積極鼓勵企業考慮世界各個地方的並購機會。有跡象表明:中國企業正準備重裝上陣。 事實上,中國企業“走出去”並購是大勢所趨。埃森哲大中華區合夥人李為衝博士認為,“入世”以後,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在全球市場上競爭,這就需要在全球配置生産、銷售和資源。
海外並購,中國企業首先要買什麼
生米做不成熟飯,或做成了夾生飯。不少企業在海外並購中,都遇到過類似問題。比如,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中鋁聯姻力拓失敗,又比如,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成敗得失,至今還是個爭論不清的話題。有資料稱,中國企業2008年海外並購的損失達2000億元人民幣以上,這曾也引發了一場抄底失敗的熱議。 不能否認,海外並購有政治風險。北京汽車公司董事長徐和誼認為,據他觀察,並購對象所在的國家、政府和社會,對中國企業並不歡迎,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中國企業:一是看不起,二是不服氣,三是對我國的政治制度和國有企業有偏見。“中國大國企走出去太難了。” 但更多的問題在於經驗。“中國企業正逐漸走到世界經濟的前沿,一部分中國企業正在轉變為跨國公司,”樊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企業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提前積累走出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 埃森哲公司在分析2008年中國企業決策者戒於採取大膽並購行動的原因時也認為,隨着很多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案陷入困境,中國企業高管也變得更加務實,他們逐漸意識到在確定合適的並購目標及制定成功的並購整合策略方面經驗不足,管理能力尚有欠缺,他們更多地認識到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也了解到新並購交易將受到社會公眾和股東的挑剔和審查。 對此,一些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在並購之前,首先應該確定“買什麼”。中國鋁業公司副總經理呂友清認為,資源類是並購的首選對象,即使高價也物有所值。“中國覺悟太晚了,當我們認識到要全球配置資源的時候,全球優勢資源都被世界上強大的優秀的跨國公司掌握了,沒有一塊處女地了,沒有一塊可供低價去買了。” 而知識産權也被多位企業經營者公認為並購的首選目標。“沒有知識産權的並購是失敗的並購,我們並購要的就是知識産權,不要産能。”徐和誼説,“從製造業的情況看,我們不缺機器設備,我們更不缺其他的一切,缺的就是知識産權(IP)。不給IP或有限制的IP,並購無從談起。” “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美國做並購交易,在這些交易中,知識産權是至關重要的。”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理查德?拉辛介紹説,許多外國公司並購美國企業,最後因為專利上的問題被人起訴,花了大量的錢還不能進入美國市場。“有一家跨國藥企要出600萬美元,並購美國一家小型生物制藥企業。我們發現雖然它的産品不錯,但是專利上與其他企業有爭議,甚至有人要起訴他們盜用專利。”
不妨聽聽“丙方”意見
一份合同上有甲方乙方,而諸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諮詢公司那些充當“丙方”的中間機構,其作用也不容忽視。徐和誼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不但要從自身的甲方和對面的乙方想問題,還要利用好優秀的丙方。 “中鋁任何一次並購,都要聘請世界一流的優秀的中間機構才能完成,法律、審計、會計、投行……多了去了,”呂友清透露,“為了聘請這些顧問機構的費用是標的額的1.3-3%。市場經濟處處是陷阱和荊棘,要借助他們的力量,少挨刺,多摘花。” “目前我們接受外國企業委託來並購國內企業比較多,而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業務比較少,”埃森哲大中華區合夥人李為衝介紹説,現在一些中國企業並購時首先想到的是投行,但也應該考慮與諮詢公司合作。“投行只幫助你完成交易,但是諮詢公司不但幫助完成交易,還協助運營。當然,諮詢公司不能保證你成功,但可以避免你犯低級錯誤。” 李為衝建議,並購海外企業的國內企業、特別是國企常犯的毛病是是採取大會戰形式,臨時從國內抽調團隊介入經營,而沒有充分考察海外企業的文化、制度和運營方式,因此並購之後就會陷入誤區。為此,中國企業必須考慮被並購企業如何切入自身的總體戰略,同時了解、尊重對方的企業文化,但是企業自身的傳統必須堅持,而不能去遷就對方。“因為你能並購他,説明你一定有長處,一定有市場競爭中取勝的特點,這樣的長處不能模糊。” “並購企業時,不是價格越低越好,價格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李為衝同時提醒説,成功的關鍵是把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協同在一起,産生合力。“價格要合理,更不是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