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技術人員查看張掖市甘州區制種玉米的生長情況。本報記者 韓傳號
攝 |
圍繞糧食增産、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近年中央陸續&&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中央財政支農力度也不斷加大。
如何使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真正産生高效益?甘肅省以去年中央財政設立的現代農業生産發展專項資金為契機,在財政支農工作中,突出産業選擇和資金使用兩個關鍵環節,創造出了“3+3”的運行模式,不僅促進了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地區高效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的新路子。
産業選擇“三原則”:中央財政支農的切入點
2008年,中央財政首次設立了現代農業生産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各地發展糧油高産和優勢特色、安全高效農業。記者從甘肅省財政廳了解到,當年中央財政給甘肅安排這項資金1.25億元。
如何將這筆資金用在刀刃上,使其真正為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發揮出高效益?甘肅省首先將切入點放在産業選擇上,確定了“三項原則”:扶持主導産業,在優勢區域扶持,扶持關鍵環節。
甘肅省財政廳副廳長陸代森説,甘肅對省內特色優勢産業進行反復篩選論證,按照“優中選精”的原則選定了旱作農業項目和馬鈴薯增産增收項目,作為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扶持的主導産業。
據了解,旱作農業項目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針對甘肅乾旱少雨、70%的人口和耕地集中在旱作農業區的實際,研究出的一項地膜栽培技術。甘肅省去年推廣這項技術289萬畝,增産糧食41.6萬噸,農民畝均凈增收益380元。馬鈴薯是甘肅第二大糧食作物,面積和産量位居全國前列,在全省糧食總量中的比重已超過1/4。陸代森説,扶持這兩個項目等於抓住了甘肅農業的命脈。
記者了解到,確定主導産業後,甘肅以便於集中連片開發和促進特色優勢産業帶建設為條件選定了優勢區域。旱作農業項目方面,在甘肅中東部的9個旱作農業區,選擇40個縣區,以玉米為主、馬鈴薯為補充,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重點扶持生産大縣實行整村推進,發揮規模帶動效應。馬鈴薯增産增收項目則重點扶持“中東部高澱粉及菜用型、河西及沿黃灌區食品加工專用型、隴南和天水早熟菜用型”三大優勢産區。
在項目扶持過程中,甘肅抓住關鍵環節,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甘肅省財政廳農業處處長謝德介紹,旱作農業項目重點支持了地膜補貼、技術培訓、試驗示範和機械化耕作等,集中解決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農民購買地膜負擔重、機械化耕作水平及技術普及率低等問題。馬鈴薯增産增收項目重點支持了原種生産網棚和種薯貯藏庫建設、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等關鍵環節,集中解決全省脫毒種薯生産能力及推廣普及率低、馬鈴薯後續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
“覆蓋地膜時,中央財政給農民購置覆膜機械,給予地膜補貼;馬鈴薯原種繁育時,政府又扶持建網棚和貯藏庫。這些關鍵問題得以解決,既能增加農民收入,也能促進産業發展。”記者在甘肅省渭源縣會川鎮採訪時,農民陶芙萍這樣説。
資金運行“三機制”:財政支農確保高效率
用好中央支農資金,甘肅除了選擇好項目,還做到了資金使用的高效率。
“建成一座面積2畝多的網棚只用1天時間。”負責這項工作的渭河源馬鈴薯種業開發公司副經理王建軍説,這種高效率是因為政府提前預撥了資金。“對農民來説,一個網棚要1萬多元,沒有財政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記者了解到,對去年中央財政補助的1.25億元資金,甘肅省在資金管理中建立了“三機制”,從資金運行、部門協作和考核激勵三方面入手,做到資金撥付點對點,部門協作面對面。
在現代農業項目實施過程中,甘肅進一步創新資金補助方式,按照“安全規範、效率優先”的原則,將資金直接補助和以物代資、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直接補助的規模,努力使多方籌集的資金盡快發揮效益。
據了解,為減少資金撥付的中間環節,甘肅以“政府採購、實物補貼”的形式,在省級層面上集中組織實施,對重點建設項目進行政府統一招標採購。去年甘肅集中採購了6000余噸地膜、2000&起壟覆膜一體機和2萬台起壟機,對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進行實物補貼。同時採購確定了10家脫毒原種生産項目實施單位,落實了5000畝原種生産防蟲網棚和10座原種貯藏庫建設任務,對馬鈴薯項目進行實物補貼。招標採購後財政將補助資金直接撥付給承擔單位,既加快項目進度,又節約了資金。
由於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産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涉及財政、農牧、發改等部門,甘肅格外注重部門溝通,尤其是財政和農牧部門建立了“三共五同”的協作機制,即項目共管、信息共享、責任共擔,同宣傳、同規劃、同實施、同督導、同匯報,面對面進行協調。
另外,甘肅建立了績效考評和獎勵機制,在編制項目規劃時設立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去年在進行系統考核後,甘肅對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40個項目縣區撥付以獎代補資金670萬元,並通過政府採購將補助資金統一折合成地膜發放各地,用於下年度項目的實施。對馬鈴薯原種生産網棚建設補助資金,實行先預撥、待考核驗收後再結算的撥付資金辦法,推動項目實施進度。
記者了解到,以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為契機,甘肅還積極調整支出結構,去年省級財政整合安排配套資金9500萬元,項目區財政籌集配套資金7500萬元。項目引導社會投入的效果也十分顯著,僅旱作農業地膜採購和馬鈴薯原種生産網棚及貯藏庫建設兩個環節,引導農戶及項目單位的投入就達1.95億元以上。這樣甘肅就出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齊心協力扶持現代農業的局面。甘肅省財政廳廳長周多明説,中央財政資金髮揮了酵母作用。
打造支農新品牌:中央財政扶持當年見效
與網棚外種植相比,網棚內種植的馬鈴薯原種價格每公斤要高出0.2元,僅此一項蒲淑蘭今年的收入至少增長900元。在渭源縣會川鎮,還有907戶農民和蒲淑蘭一樣,今年的收入將增長1/3以上。蒲淑蘭説,中央財政的扶持當年見效。
中央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項目的實施,促進了甘肅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馬鈴薯産業的發展。記者了解到,取得了以下四項成效:
一是優勢産業得到了提升。據了解,2007年,甘肅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面積僅為48.9萬畝,2008年通過現代農業項目的實施,實際推廣面積達到289.52萬畝。這成為甘肅推廣的15項現代農業技術中,普及速度最快、覆蓋面最大的一項適用技術。甘肅馬鈴薯産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馬鈴薯脫毒種薯,特別是脫毒原種的繁育和貯藏能力顯著增強,當年全省脫毒種薯的使用率達到20%以上,為今後馬鈴薯産量的大幅提高創造了條件。
二是糧食産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甘肅糧食總産量達到888.9萬噸,同比增長16.95%,增幅為近十年來最高。在當年自然災害頻發、其他農作物大幅減産的情況下,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總計增産糧食41.6萬噸。甘肅馬鈴薯脫毒原種生産量在2008年也達到8700多萬粒。據了解,使用脫毒種薯可使馬鈴薯畝增産30%、單産增加600斤,帶動了甘肅馬鈴薯産量的提高,全省當年新增鮮薯60萬噸。
三是農民收入得到了增加。據實地測産和入戶調查,應用旱作農業技術種植玉米畝均凈增收益380元左右,僅此一項可使甘肅全年總增收益10.32億元。此外,應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的玉米每畝可生産秸稈2噸,相應每畝增加農民收入160元。渭源縣財政局副局長毛繼文説,使用網棚種植馬鈴薯原種的農民每畝純收入1300元,增長1/3。
另外,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項目通過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支農資金整合工作的開展。去年,甘肅圍繞現代農業項目首次在省級層面上成功實現了資金整合,渠道之多、規模之大為近年來首次,為省內其他優勢特色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