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衝擊傳統動畫:沒落還是復興?
    2009-10-28    作者:本報記者 熊潤頻 朱青    來源:經濟參考報

    1960年,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取材自齊白石作品的《小蝌蚪找媽媽》將一代宗師齊白石筆下的蝦、雞、蝌蚪、青蛙等放在具有水墨特色的背景中,輔以作曲家吳應炬以古琴和琵琶作的樂曲,營造出一副詩情畫意,受到《世界報》高度評價。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動畫産業帶來了一場革命———與傳統二維動畫相比,數字三維技術畫面精良、造型逼真,搶奪了傳統動畫的大批受眾,壓縮了其生存空間。在數字技術的衝擊下,傳統技術是否會被替代,傳統動漫是否會消亡的疑問正在逐漸被放大。

    傳統動畫從輝煌到沒落

    事實上,除了水墨動畫之外,剪紙、木偶、皮影等種類繁多的中國傳統藝術都曾經被作為中國動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不拘一格的創意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之下,中國動畫曾涌現出一大批深具民族精神和內涵的優秀作品,如《鐵扇公主《神筆馬良《大鬧天宮》等等,樹立起了中國動畫不可復制的時代輝煌。
    電腦動畫技術的興起以及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極大改變了動畫制作方式,尤其自1995年第一部完全由電腦制作的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問世以來,更具立體感和真實感的三維動畫幾乎對傳統二維動畫形成了全麵包剿和圍攻之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二維動畫的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剪紙動畫、木偶動畫、皮影動畫等傳統形式更是難覓蹤跡。

    數字與傳統的矛盾統一

    BruceWands是紐約數位藝術沙龍的負責人,他從事數字藝術和音樂創作事業超過30年。對于中國的傳統動漫表現手段,如木偶動畫,水墨動畫等他都有著很深的印象,“非常美,讓人驚嘆。”
    而談到傳統動畫和數字動畫的衝突,他認為:“我始終認為傳統動畫與數位動畫並不存在本質區別,兩者都是動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傳統動畫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發展潛力。各種美術風格在其中的運用也是數位動畫不能比擬的。”
    更多的中國動漫業內人士則認為,傳統動畫將繼續鮮活地存在下去,對此應深信不疑。一方面是因為它的藝術生命力依然旺盛“尤其傳統動畫所呈現出的原始美感是無可替代的,那些畫面中手工繪制的痕跡、擁有繪畫感的筆觸效果、平面化的美學韻味甚至泥偶身體上制作者遺留下的指紋,尤其在工業化的今天,它們更顯珍貴。”
    另一方面,也是藝術“發展性輪回”定律使然。每一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喜好不同,但總有一天會回到最初。“最好的方式,是將自身傳統與優勢盡可能地與當下的數字化氛圍相融合,互相促進。唯有融入這個時代中,傳統動畫自身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延展和擴充,以求歷久彌新,再創經典。”一些專家表示。

    革新傳統促“經典”回歸

    在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産業交易會上,取材自中國民族題材的動畫片《秦時明月》,將三維數字技術與傳統動畫形式相結合,通過三維數字技術的強大表現力,刻畫了更豐富多彩的水墨虛擬世界。
    無獨有偶。由中國美術學院出品的動畫藝術短片《潘天壽》,將現代三維水墨動畫的表現技法與二維平面的水墨動畫表現效果進行有機結合,使得整部影片可以突破技術的局限而更關注于充分發揮動畫本身應當具有的藝術表現力。該片在當年入選了日本“RETAS”國際動畫大賽並勇奪最高獎項“東映動畫大獎”。
    此外,通過現代數字技術,很多專家以及動漫創作機構還使得一部部國産動漫史上的經典佳作“復活”,並煥發出新的生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年輕教師儲雷芳嘗試用三維技術重繪了經典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經過三維技術亦虛亦實的意境,輕靈優雅的畫面的重新“裝扮”,使水墨動畫不僅“精神”了許多,而且絲毫不失當年韻味。而曾經影響了無數人的70後、80後的經典動畫《葫蘆兄弟》經數字技術“整容”之後走上大銀幕,創下了千萬票房的優異戰績。

  相關稿件
日本TV動畫是如何投資經營的 2009-06-24
中國動畫産業集群帶初步形成 2009-05-19
動畫片《三國演義》亮相東京國際動漫展 2009-03-19
《喜羊羊》讓國産動畫鹹魚翻身? 2009-02-23
國産動畫:塑“文化之根”是當務之急 200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