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油企海外尋油僅是望梅止渴?
    2009-10-28    作者:本報記者 馮雷 劉冬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9年中國民營石油化工行業發展高峰論壇會場。俞寧攝

    當眾多國內民營石油企業仍在為自己在兩大國有石油公司“夾縫”中尋找生存發展空間之時,美國石油界近來卻頻頻向中國石油企業伸出“橄欖枝”,一些國內民營油企也紛紛響應,再經過媒體不斷熱炒,好像美國真成了國內民營油企的海外天堂。事實真的如此嗎?在10月24日于遼寧盤錦召開的2009年中國民營石油化工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記者採訪了一些民營油企的老板,得到的回答卻是望梅止渴者多,身體力行者少。

    美能源業向中國民企頻示意

    在2009全球華商石油發展論壇上,美國得克薩斯州政府經濟部亞太地區主任James表示“非常歡迎中國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進入美國能源領域,共同開發美國豐富的油氣資源。”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隱藏了重大的政治和經濟背景。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周勇剛介紹,長期以來,出于長遠戰略和環境保護等多種因素的考量,美國一直禁止開發近海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
    在“高油價”時代以及大選年特殊政治背景下,這項國策被打破。據了解,去年7月,美國前總統布希解除了近海石油開採的禁令。緊接著,美國參議院也相繼通過了解除相關禁採令的法案。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意味著美國石油戰略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標誌著美國石油戰略從高度依賴進口,轉向進口和自産並重。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美國新總統奧巴馬上臺後,加快推進這一新政的實施。在宣布其政府能源部門官員提名的新聞發布會上,奧巴馬宣稱“將對海上石油開採納入一項規模更大的能源計劃持開放態度”。
    由于被禁止開採的地區很多都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石油開發新地段,美國的石油大亨們一直都在垂青這些地區的開採權。據了解,解除了近海石油開採的行政禁令後,大量的石油開採資金迅速轉向這些風險更大、回報也更豐厚的新地區。
    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美國大量的陸基産油井將會出現資金短缺。據統計,美國本土現有大約50萬口産油井,且大多屬于“邊際”井,主要集中于得克薩斯州陸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亞州、懷俄明州等。
    據James披露,美國歷經百年石油開採後,目前仍能維持近4億噸年産量主要依靠低産油田支撐。由于石油開採資金正把目標轉向新的石油開發區,因此這些老的産油井正不得不降低價格來吸引海外資金。
    當下,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使得美國國內備受沉重打擊,迫切期待海外資本重振本土經濟,這無疑為經濟持續向好的中國提供了一個拓展的巨大空間。

    國內民營油企仍在弱勢中求存

    隨著自有資本實力的增強,中國民營石化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我國成品油供給的一支重要力量。據權威部門的最新統計,截止到目前,國內加油站數量達到114860家,其中民營加油站達到59085家,佔總數的50%以上;成品油批發企業數量已超過2000家,其中民營批發企業達到563家。
    不過,民營油企的弱勢地位仍難改變。山東晨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仲毅説,民營油企的發展主要受制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原料制約。長期以來受國家政策影響,民營石化企業獲得國家原油配額少得可憐。就山東地煉而言,原油、燃料油總加工能力近6000萬噸/年,而指標只有179萬噸/年,沒有進口原油資質,只能進口燃料油加工,原料嚴重不足,就會出現設備閒置和行業虧損。二是把燃料油當成品油徵稅生産成本增加。民營石化企業受經營權、原油進口資質的制約,只能進口燃料油加工。燃料油作為加工原料,收率低于原油,最高為60%至65%,稅率按成品油徵收,成本直接增加35%。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認為,國家近年來連續出臺一係列解決民營石油企業生存與發展困難的政策和文件,但由于體制性和行業壟斷問題,這些政策沒有徹底落實。他説,“目前部分民營企業由于油源困難,供應不足,企業在無奈的情況下退出成品油流通市場,有的賣掉,有的租賃給國有大公司,可以説是面臨著‘寒冷的冬天’。”
    一方面,不少民營企業認為在國內發展步履維艱,另一方面,美國等海外産油國又不斷釋放引資信號。按理説,中國民營油企走出去應該是順理成章了,許多民營油企也在宣稱要走出國門了。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民企海外尋油:望梅止渴者多,身體力行者少
    世界傑出華商石油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張磊強調指出:“美國政府在石油領域一直採取看緊中國的國有石油企業而鼓勵中國民營企業進入的政策。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下,美國的大中型石油公司大多數都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了近海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採之中,無暇顧及大量的中、小型油區的開採,使現在進入美國投資石油天然氣具備了低成本和低門檻的機會。”
    門檻雖低,但步子未必好邁。山東晨曦集團是一家注冊資本5.5億元,有著3000名職工的民營油企,業務涵蓋國際貿易、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石化制品等多個領域。董事長邵仲毅説“現在到海外拿油的成本應該是很低的,商務部不久前也公布了新的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赴國外投資管理辦法》,但我想的是,我出去搞油田,這些油怎麼能拿回來?我沒有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資質,在國外生産完了也運不回來,國內的設備照常吃不飽。國家近幾年對民營油企政策有所放開,但落實起來太難了。我連續幾年申報原油成品油的進口資質,光材料都快裝滿一屋子了,但到現在也沒有音信。”
    他向記者透露,他近幾年俄羅斯、柬埔寨、越南等國都去考察過,光越南就去過五六次,但目前沒有實質性的合作。“要在國外開採石油或者建煉油廠,生産的原油和成品油只能就地賣掉,只有把燃料油運回來給自己用。而在國外銷售還得建銷售網絡,成本太高而且風險太大,況且外國的石油政策變化也難以預測,所以遲遲不敢出手海外投資。”
    上海鵬盾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銷售收入達到七八億元的民營油企,總經理傅炳榮稱,自己根本不會考慮去海外投資。“現在國內企業去海外找油還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一些國有大企業在海外找油還步履維艱呢。投資海外不僅要精通當地的産業及法律政策,還需要國內有相應的鼓勵配套政策,而這些,對中國民營油企來説都不具備,出去不是自討苦吃嗎?”
    國內一位此前頻繁與美國石油界人士聯繫,被媒體稱為熱衷于海外油氣投資的民營油企老板更是爽快地告訴記者“我跟他們聯繫其實並不是想去美國投資,而是想讓美國老板給我投資呢。”

  相關稿件
民營油企率先降價 但願是"鯰魚"遊來 2008-11-06
各方關注民營油企自救 2008-10-16
趙國華:“對于民營油企而言,訴訟能否獲勝並不是關鍵,更多具有宣示性和象徵意義。” 2008-10-15
民營油企醞釀對中石油中石化提起反壟斷訴訟 2008-10-15
民營油企的反壟斷訴求值得重視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