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試驗性蓄水以來三峽船閘運行順利。新華記者 杜華舉
攝 |
記者近期採訪部分裝備製造企業了解到,在國家一系列産業政策的指導下,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但目前部分裝備製造企業在技術研發、綜合配套“走出去”三個方面仍存在“軟肋”,影響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戰略升級。
熱銷與滯銷並存裝備製造喜憂參半
記者近日在對我國中部和東北地區的部分裝備製造企業採訪時發現,國際金融危機對裝備製造企業的影響大不相同,部分企業間形成了熱銷與滯銷的強烈反差。
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主要生産工程機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銷售形勢大好,生産車間裏一片忙碌。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説,2008年儘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三一重工仍然延續了以往的增長,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7.45億元,較上年增長50.3%。今年1-5月,三一重工的産值和銷售額同比又增長了45%,其中旋挖站機銷量增加了80%,挖掘機銷量翻了一番。今年,三一重工計劃生産挖掘機6000&,明年計劃增至1.5萬台。
國家重要的鑄鍛鋼産品供應商———中國一重集團是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母機”,其生産的核電鍛件、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鑄鍛件等高端産品佔有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受金融危機影響,一重集團市場形勢發生較大變化,訂單明顯下降。一重集團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6月上旬,一重實現經營訂貨53.9億元,同比下降28.5%。從産品結構上看,除核電、電站鑄鍛件依然保持較好勢頭外,其它各類産品訂貨都在下降,成套設備更是大幅度減少。
中國一重集團總經理吳生富説,一重千方百計採取措施,力爭把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今年初,一重在綜合考慮企業生産能力和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前提下,確定了實現經營訂貨160億元的工作目標。從目前情況看,實現這一目標存在很大難度,但企業基本能夠保持平穩運行。截至5月底,一重實現營業收入30.4億元、利潤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和8.2%。
記者在中部地區採訪時見到,一些中小型裝備製造企業也在危中尋機。湖北航天雙龍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尹俊峰説,過去公司的專用車出口市場集中在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地區,金融危機中這些地區都受到了較大衝擊,公司只好將出口市場向西非轉向。“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今年1-2月基本就沒有訂單,3月份後有明顯好轉,到5月份公司産能就已經開足了。”
我國裝備製造業面臨三大發展難題
記者採訪發現,在金融危機之下,我國部分裝備製造企業的市場表現使行業內目前存在的關鍵技術研發偏散、綜合配套水平偏低、“走出去”能力偏弱三方面“軟肋”顯現出來,影響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轉型。
首先是關鍵技術研發分散、薄弱。中國一重的幹部認為,隨着國內科研院所的轉制,從事大型鑄鍛件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發的力量非常分散和薄弱。目前,一重正在策劃“能源裝備大型鑄鍛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希望能在這方面加強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工信部産業政策司的人士説,我們現有的創新多是引進、消化、吸收後的再創新,自主創新能力較差,一些核心、關鍵技術仍依賴國外,不僅高技術行業,輕紡業也是如此。應在這一輪結構調整中突出加強技術創新。
其次是綜合配套水平偏低。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宣傳部長張天説,長客是國內軌道客車製造業的領軍企業,生産了我國50%的鐵路客車和70%的城市軌道車輛。但目前長客在吉林省內的配套企業只有100多家,且規模偏小,大部分零部件需要省外或國外遠距離配套。地處黑龍江省的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也遭遇了“配套難”。今年一季度,受配套部件供應不及時等因素影響,哈飛部分産品無法按時交貨,導致哈飛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出現下降。
第三是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之我國企業在關鍵技術和綜合配套兩方面存在的問題,大大限制了我國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的能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工程機械中,約40%的部件由國外配套,成本約佔機械總成本的60%。每當三一重工的産品與日、美等國的産品産生競爭時,他們就會向本國給三一重工提供配套的企業施加壓力,阻礙配套企業提供零部件,使三一重工産品的配套部件在質量、供貨期上得不到保證。向文波説“國外競爭對手去年以來紛紛採取“去庫存化”戰略,大幅降低産品價格以消化庫存,使我們部分産品價格甚至高於國外産品,嚴重阻礙了我們産品進入國際市場。”
專家提出加強戰略扶持的若干建議
今年&&的《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基礎配套水平、支持裝備産品出口提出了明確要求。裝備界人士認為,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説,必須要實現重大裝備的自主化。為此,有關部門應給予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全面提升“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有關人士認為,我國在技術創新和研發上的投入總量並不低,但多是“撒芝麻鹽”,資金使用效益不高。應該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給予好的環境和支持政策鼓勵創新及自主品牌發展,尤其要支持中小企業單獨或聯合建立研發中心。
中國一重的幹部建議,盡快建立使用國産首&(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對訂購和使用首&(套)國産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給予財政補貼和貼息貸款、項目投産後若干年內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同時,擴大補助範圍,對裝備研發與製造企業也給予適當補助。有關專家説,由於新技術、新設備未必成熟,因此美國、韓國等國家都對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的企業給予風險補貼,以鼓勵使用本國産品,不斷發展本國製造業。
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中國裝備製造業應積極而謹慎地探索自己的國際化道路。吳生富認為,國內重型裝備製造行業發展水平與國外同類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目前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國際企業集團。建議對國內從事重型裝備科研、設計、製造、貿易企業實施兼併、重組,把一重等裝備業“領軍”企業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國際企業集團。
裝備業人士建議,目前應盡快&&裝備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細則,防止基層企業産生“只聽腳步響,未見人下樓”的感覺。不管這些扶持政策是側重支持國企還是支持所有裝備企業,都會對提升“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