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19日,四川漢龍(集團)有限公司與澳大利亞鉬礦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簽署股權認購及合作開發框架協議。漢龍礦業出資2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鉬礦有限公司55.3%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並通過融資方式提供5億美元資金開發澳大利亞鉬礦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世界級大型鉬銅伴生礦SpinifexRidge項目。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 攝 |
儘管礦産資源價格正在不斷走高,我國企業海外收購礦山、並購資源公司的行動卻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中國有色集團、紫金礦業等大型企業紛紛宣布,已成功並購海外礦業公司。此外,一些民營企業也正通過組團方式,開始加速海外礦産資源投資步伐。據業內人士預計,隨着鐵礦石談判開始,為了增強礦石可控性和爭奪談判話語權,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礦山仍將加速進行。
在海外並購行為日趨增加的當下,如何克服客觀存在的多重困難,增加交易的成功率是所有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研究的課題。
礦産投資步伐將加速
“目前應該是中國企業投資海外礦山比較好的時機。”安永全球礦産和金屬行業主管合夥人麥克 艾列特在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從投資的角度出發,我認為,礦産資源明年的市場需求狀況將繼續好轉。”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海外投資的金額高達87億美元,同比增長37.6%,環比增長182%。
麥克 列特認為,在鐵礦石談判背景下,控制資源也意味着獲得更多的談判話語權,從這個層面分析,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礦山後期將穩步增長,此外,國際市場回暖條件下,因為對後期資源類産品價格看漲,一些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礦山的步伐也將加快。
今年年初開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礦産資源的消息不絕於耳。據了解,中國有色集團近期宣布,對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的收購已通過中讚兩國政府的所有審批,標誌着中色集團正式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此外,武鋼集團於9月下旬宣布,武鋼礦業公司繼今年7月20日認購加拿大CLM公司定向增發股票後,再度籌集2874.8萬加元資金,認購了CLM公司增發股份中653.3萬普通股,約佔發行量的20%,繼續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中國民營企業也在加速海外投資的步伐。紫金礦業本月9日發布公告稱,通過其全資子公司金島資源(BVI)有限公司,出資2260萬加元認購加拿大大陸礦業有限公司21121495股普通股,佔該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12.80%,成為大陸礦業第一大股東。而據相關人士透露,廣東一些民營企業和貿易公司也正在洽談投資海外礦山項目。
審批遭拖延競爭更激烈當前海外投資面臨多重挑戰
“時機”對於任何一宗交易都至關重要,耽誤了最好的時機就意味着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價格成本以及要重新調整策略。但是,從去年開始,中國很多的礦産公司在海外投資都被相關國家的審批“卡”住,而錯失良機。今年3月,中鋁並購力拓曾被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審查延長90天,而該計劃也最終“流産”。而當下,10月12日,中國兗州煤業希望全資收購澳大利亞煤炭企業FelixResourcesLtd的計劃也遇到困難。FIRB已經是第二次要求其再次重新提交收購Felix的申請。
“此外中國企業將面臨更多競爭者。”麥克 艾列特説。他&&,和年初不同,隨着全球經濟回暖,目前除了中國外,日本、印度、主權財富基金和一些新興的資金來源對礦業的投資熱情非常大;另外礦産企業融資的渠道也開始豐富起來,除了尋求股權融資,還可以到銀行去貸款,尋求債權融資。
另外一個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在鐵礦石談判的敏感時期,大型國有企業如果可以成功收購澳大利亞地區礦産資源,必將為中方談判增添籌碼。這種情況下,對一些國有企業參與的大型並購項目,必何必拓、力拓這樣的大型礦産公司很可能通過參與競爭、公開反對和給當地政府施壓等手段阻礙項目的順利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對海外礦山的“青睞”,也開始逐步拉漲當地的礦産資源估價,這也意味着,中國企業後期將付出更多的收購成本。
中國企業需要更優化並購行為
儘管很多客觀存在的困難無法避免,但是麥克 艾列特&&,在並購交易中中國企業可以在很多細節上更加注意,最大程度提高交易成功率。特別是企業可考慮選擇體制相對獨立的下屬公司出面與外方進行接洽合作,對外着重突出行業性、專業性和生産性能等綜合業務能力,強調獨立運作和獨立決策。
麥克 艾列特認為,企業在進行海外並購交易時,應該充分了解在當地市場進行交易的方式、了解當地稅法和監管法律的變化,以及了解當地利益關聯方的價值觀和文化差異。“這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差異很大。比如,投資智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與投資剛果民主共和國不同,與投資澳大利亞昆士蘭內陸地區也不同。”麥克 艾列特&&。
他還強調,快速完成交易的能力和更具靈活性的投資結構也將十分有益。“在某些不十分重要的細節問題上,比如安排交易結算的時間、對管理人員做出的安置等,可以進行必要的妥協。另外,有時候達到交易成功的方式不只一種,可以嘗試一些不同的方法。尤其在交易的時機已經出現變化的時候,更需要靈活的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麥克 艾列特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