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防風固沙的灌木——沙柳。 |
“這個區別於以往傳統意義上的生態移民村,承載了我及公司的最高理想。”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見到一直身體力行西部生態建設的固沙衛士———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時,他一再重復這句話。
這位開發多年羊絨的民營企業家所言的“最高理想”,就是要把一個企業自掏腰包建造在荒原上的“農民城”,規劃建設成具有科學化、商業化、集約化、産業化的現代農業集鎮,突破傳統農業只從事初級農産品原料生産的局限性,實現種養加、産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産,打造沙産業的硅谷。
錢學森沙産業理論的實踐者和先行者
其實,憑藉東達蒙古王的品牌打入國內外市場的東達蒙古王集團,是以羊絨服飾迅速躥紅,並緊跟鄂爾多斯、鹿王之後躋身於北派羊絨加工代表企業之列,然而,讓東達蒙古王集團真正享譽全國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卻是企業的一次成功轉型———進軍沙産業。
東達蒙古王集團選擇産業轉型既屬偶然又是必然。
1997年,全國第三次羊絨大戰硝煙又起,東達蒙古王也遭遇了“滑鐵盧”,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為了分散單一産業的經營風險,東達蒙古王集團選擇了多元化經營之路。1998年,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造紙廠因虧損倒閉,東達蒙古王集團當即拍板進行收購。
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次收購對於東達蒙古王而言是有“預謀”的。從小生長在鄂爾多斯高原的趙永亮早就盯上了那裏沙區特有的一種防風固沙的灌木———沙柳。沙柳是一種每三年必須平茬一次的灌木,但由於無人進行開發利用,農牧民雖進行了大面積種植,卻因無人平茬管理而成片枯死。
難道沙柳就不能變廢為寶,進行深加工嗎?帶着疑問,趙永亮從中國制漿研究所的專家那裏找到了答案:沙柳可作為造紙原料,生産出高檔包裝紙。而我國的高級包裝紙每年缺口400萬噸。
“商機來了!”直覺告訴趙永亮。
2001年,東達蒙古王集團收購的這家造紙廠年産50萬噸的沙柳制漿箱板紙項目正式立項。2005年4月投産後,一個新的“神話”誕生了。首期10萬噸的沙柳造紙項目,使這個廠當年産值就達到3.2億元。而農牧民通過訂單種植沙柳,當年增收600多萬元。照此計算,50萬噸全部投産後,可消化100萬噸沙柳,農牧民從中收益三億元,企業産值達到18億元,利稅近三億元。
讓農牧民沒想到的是,原為保護生存環境的小小沙柳也能變成錢。於是,農民種植熱情高漲,生態恢復速度驚人。
讓東達蒙古王沒想到的是,多元化經營的一個新選擇會如此成功,由此引發了這個羊絨加工企業致力於生態産業的決心。
不久,東達蒙古王集團投資一億元,貸款近兩億元,在庫布其沙漠邊緣開發建設了300萬畝的沙柳基地,並在杭錦旗、烏審旗又建了兩個造紙廠,開始規模經營。
在這個被趙永亮稱作“東達蒙古王二次創業”的産業轉型中,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主業———羊絨加工,並在多元化經營中找到了兩個産業之間的深層關聯。
靈感來自於生態項目區的沙柳林。利用沙柳種植的行間套種了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優質牧草,解決了絨山羊舍飼圈養的飼料問題,由此發展了70個奶牛養殖區,建起了25萬隻舍飼絨山羊基地。羊絨加工原料得到了保障,絨紡産業得到空前發展,絨産品的出口量每年以100%的速度遞增,紡紗規模名列國內前二位。
種養業的聯動發展,還使12萬農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這一沙産業環保扶貧項目很快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被定為“雙高一優”技改重點項目和雙百萬京(津)北綠色屏障工程,東達集團也成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沙産業理念的真正實踐者和先行者,錢學森聽説後,給東達蒙古王集團寫了一封信,把這項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的産業化工程,稱之為“開創了我國西部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
打造荒原上的“中國西部第一村”
沙柳産業的成功運作,令東達蒙古王集團萌生出一個更大的生態産業計劃:以生態産業為龍頭,通過“生態擴鎮移民,産業拉動扶貧”,建一個生態移民扶貧新村。
在距達拉特旗政府所在地40公里的荒原上,記者見到了這個蔚為壯觀的現代化農村集鎮。
2005年,東達集團出資6000萬元在風乾圪梁實施生態移民村建設試點項目,當年即建成28戶高標準養殖示範區。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東達集團會同專家按照要求進行了新的規劃,計劃投資10億元,用九年時間分三期進行,將風乾圪梁建成一個佔地18平方公里、可容納6萬至8萬人生存發展的生態型、環保型、科技型、節約型的大型農牧業産業化集鎮,以綜合服務園區、特色養殖園區、工業産業園區、公共設施園區和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園區五大園區為支撐點,形成産業鏈。
目前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已投入三億多元,有800多戶農牧民搬遷入住,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仍在建設和完善中。移民新村建設開展以來,已引進企業十幾家,引進資金近30億元,正在形成支撐新村的大物流、大運輸、大服務等五大園區。等到新村全部完工後,可以把散居在6000平方公里的農牧民全部轉移到這裡,既實現百姓富裕,又能使生態遭到破壞的地方成為“無人區”,生態得以自然恢復。
東達蒙古王集團為新村注入了主導産業———獺兔養殖,目標是發展2500戶專業養殖戶,每戶年産2000隻商品兔,獲利5萬到7萬元。趙永亮的想法是:實現小兔子、大産業,小商品、大市場,打造中國獺兔養殖的“航空母艦”。
與其他生態移民不同,東達集團採取的是“企業築巢,政策吸引,自願入住,産業拉動,服務保障”的措施,即企業三年內無償為申請入住農牧民每戶提供價值16萬元的住房、獺兔養殖設施和種植大棚、沼氣池等,農牧民每戶只要拿出1.5萬至3萬元,購買種兔和兔籠,就可以發展種植、養殖業。公司為獺兔養殖戶提供産前、産中、産後全方位服務。
為了讓新村農牧民過上城裏人的生活,東達蒙古王集團已開始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公園等公共設施園區,並計劃建一個中國西部沙區生態影視城,開闢一條90公里的鄂爾多斯風景旅游線。
東達蒙古王集團對於這個承載了企業産業發展最高理想新村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中國西部第一村”。趙永亮更願意把建設中的“中國西部第一村”稱作“沙漠中的節能新村”。因為,這裡最大限度地實踐了以循環鏈結每一個産業的理論。
渡過羊絨大戰的低谷期,東達蒙古王集團已發展成為羊絨加工、治沙産業、房地産、路橋建設、新型農牧業等多業並舉的一個大型民營企業。但對於趙永亮來説,治沙産業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永遠是最重的。他的構想也極為高遠:隨着達拉特旗及周邊地區實施退耕還林工作的推進,還有6000平方公里的生態惡化區可用於種植沙柳。再加上新村的擴建,完全可以打造一個沙産業硅谷,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當然,這其中也蘊含着一個民營企業家帶動一方百姓富裕的社會責任感。
志在追求財富和公益的平衡
熟悉趙永亮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充滿智慧,妙語連珠的人。在他的事業發展歷程中,無處不閃現他思想的火花,無處不閃現他哲學理念的烙印。為何要致力打造一個綠富同興的沙産業硅谷,一句話,他心裏裝着家鄉貧困的父老鄉親。
“倫理道德創造大財富”是趙永亮常説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開啟了趙永亮下海創業的航帆,也成為東達蒙古王持之以恒的企訓。
1988年,趙永亮的奶奶去世,當時正趕上過春節找不到鼓樂班子搞喪葬儀式,趙永亮就搞了一套音響,想給奶奶放哀樂送行,可是村裏沒有電,趙永亮只好用汽車蓄電池帶動音響給奶奶放了一夜哀樂。當晚他就跪在奶奶的靈堂給自己定下了奮鬥目標:趙永亮你如果能給村裏通上電,你就是英雄,如果通不上,你就是狗熊!為了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他毅然從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的位置上辭官下海,開始了個體私營企業的生涯。
孝悌倫理激發了趙永亮淘第一桶金的動力。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反哺之德讓趙永亮在百倍於常人的辛苦之後,用經商掙到的第一筆錢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不但給村裏戶戶通上了電,還幫助很多困難家庭的子女解決了讀書難、看病難的問題。
“財富和公益的平衡是現代社會和諧的關鍵”,這句話是趙永亮經常提及的又一社會哲學理念。正是懷着這樣的一種公益與利益獨特關聯哲理,趙永亮在企業發展的每個腳印中,都深深嵌入關愛民生、仁德社會的精髓。
企業由最初的幾千元起步演變成轄管42個企業60多億元資産的全國500強企業,與之齊頭並進的是,向國家和地方納稅已達八億多元,為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捐款2.3億元。企業也從單純的贏利性項目為主要拓展特徵的初始階段,向人文與自然共協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並蒂的路橋産業、沙産業、草産業、高效畜産業等範疇擴展。與此同時,他也在不停地進行慈善事業,在貧困農村建立希望小學,為特困戶、特困村“輸血造血”,實施開髮式扶貧,發起成立救助農村牧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促進會,啟動安置400戶四川震區災民創業發展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