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60年:見證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2009-09-30    作者:本報記者 劉璐璐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貿伴隨着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經濟大潮走過了跌宕起伏的60年。
    1950年,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11.3億美元,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2.56萬億美元,是1949年至1978年30年總和的15倍;貿易夥伴由1950年的十幾個增至220多個,外貿出口企業由三十年前的幾十家到現在約76萬家,商品結構由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初級産品出口為主轉向以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成品出口為主,從“中國製造”朝着“中國創造”邁進。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三大貿易國,今年上半年我國超過德國,已成最大的出口國。
    在中國經濟60年的發展中,外貿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按國民經濟支出法核算,在這輪危機前,2007年我國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為2.6個百分點;2008年我國進出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合計9161億人民幣,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5.4%;目前,外貿直接帶動就業8000多萬,其中60%以上屬於農村轉移勞動力。
    從貿易規模和增速看,改革開放前,受制於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外貿總體增長緩慢,1951年至1977年進出口年均增長9.98%。改革開放後,我國外貿開始快速發展,1978年至2001年進出口年均增長15.9%。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外貿進入改革開放後發展最迅速、最平穩,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時期。2002年至2008年,我國外貿年均增長26.1%,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率,世界排名由全球第8位躍升至第3位,經過6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成為名符其實的貿易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形成了輕紡産品、機電産品、IT産品等優勢出口産業。據統計,1981年工業製成品出口首次超過初級産品。1986年紡織品取代石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標誌着出口商品從資源密集型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轉變。1995年,機電産品取代紡織品成為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標誌着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轉變。2009年上半年,機電産品出口占比為57.6%、農輕紡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約佔比為31.6%。目前,工業製成品出口占比已從1978年的45.2%上升到95%。
  相關稿件
海關總署:全國高信用外貿企業達2萬餘家 2009-09-25
外貿回暖引爆用工饑渴 沿海城市包機赴中西部招工 2009-09-23
歐元區7月份外貿順差大幅擴大 2009-09-18
貿易摩擦無礙外貿回升 2009-09-15
外貿年底有望轉正 廣東GDP8.5%增長目標可期 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