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奶産業有史以來爆發的最嚴重危機。一年來,失去免檢品牌,中國名牌等榮譽的奶企業低調“變臉”,以蒙牛,伊利,三元等為代表的中國奶企業,以更積極的姿態應對外國企業的挑戰,不斷提高乳品質量消除消費者“恐奶心理”,中國奶産業也逐漸觸底反彈。
鮮奶價格普漲是春天即將到來的信號
進入9月份,全國各地奶價出現普漲的可喜局面,蒙牛等大企業鮮奶收購價格又恢復到了去年三聚氰胺爆發前的水平,業內普遍認為中國奶産業2-3年才能恢復過來,但是目前來看恢復的速度確實可喜。
記者在內蒙古,寧夏等地採訪時了解到,在蒙牛等大企業的提價帶動下,各地鮮奶收購價格普遍提升,處於奶産業最末端的奶農逐漸擺脫了虧損狀態。目前,散戶奶的收購價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園區奶普遍漲至每公斤2.0元到2.6元,而最優質的鮮奶已經賣到了每公斤3.7元,基本恢復到了三聚氰胺之前的水平。寧夏乳製品工業協會秘書長趙淑銘説,往日殺牛,賣牛的現象基本上消失了,最近在各大奶牛養殖集中地區,到處都是奶農儲備玉米青貯飼料的景象。
為了確保鮮奶質量安全,企業的收購條件已經非常苛刻,什麼奶都能賣上好價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嚴峻的形勢倒逼奶農養殖模式的加速轉變,奶農轉變成奶業投資人的角色得到認可。目前各地乳品企業或現代化養殖園區依託自身的養殖優勢,採取寄養制迅速將周圍奶牛資源進行整合,促使周邊的養殖戶紛紛把牛“存”進牧場,每頭牛每年領取3000元左右的“利息”。內蒙古奶聯社董事總經理李正洪説,過去10多年大多數參與養殖奶牛的農戶總的算賬並沒有因為養牛而變得富裕,這是事實。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散養農戶退出直接養牛的環節,採取強制手段不行,必須採取如“奶聯社”模式這樣的有效措施確保農民繼續參與奶業行業,根本上解決我國散戶太多的問題。
奶價的上漲刺激了奶農的養殖信心,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全國奶業由於各種原因淘汰損失了1/3左右的奶牛,一度陷入了殺牛,倒奶的最黑暗時期。目前各地的存欄量在上升,一些規模化養殖大戶更是積極買牛,希望明年迎來奶産業的恢復性增長。由於市場恢復較快,加上奶農對10月份牛奶進入消費旺季,奶價持續走高的預期強烈,近期一頭奶牛的價格比上半年高了兩三千元。
蛻變貫穿了奶産業鏈條的每一個細微環節
三鹿已倒,但是中國奶産業並沒有垮掉。“變則通,通則久”,蒙牛牽手中糧拉開近期乳品企業重組並購的序幕,促進中國奶産業加快完成自身的優化,整合,進而恢復元氣,重新崛起,而這只是中國乳品企業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劇烈變革的一角。一些業內人士分析,中糧進入蒙牛,顯示了中央對恢復奶産業的期望,以及重視奶産業未來發展的強烈信號。
記者在內蒙古,寧夏等地採訪時了解到,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在經歷戰略調整,以期在這一輪的危機中存活下來,在緊鑼密鼓地加快建設自己的優質奶源基地,在産品深加工上加大投入搶佔先機,採取種種策略,爭取在消費者中樹立負責任的企業的良好形象。2009年上半年,伊利集團各業務線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中報顯示,伊利集團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億元,實現凈利潤2.5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7%。而蒙牛産品銷售已恢復90%以上,日收奶量也達到9300多噸。2009年7月,根據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公司排名報告顯示,蒙牛名列全球乳業第19名,這是中國乳業首次進入世界乳業20強的行列,實現中國乳企歷史性的突破。
《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指出,嬰幼兒奶粉事件的發生,與乳製品生産企業盲目發展,産能過剩,爭搶奶源,無序競爭,缺乏社會責任感有莫大關係。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家庭帶來了巨大傷害,也給這個産業的信譽造成巨大破壞,到目前為止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沒有解除進口中國産品的禁令。對於很多乳品企業來説,抓優質奶源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國家要求2011年10月底前,乳製品生産企業自産生鮮乳與加工能力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乳品巨頭伊利公司原奶事業部總經理韓玉堂&&,通過在全國建立示範性牧場,伊利扶持了一大批家庭式牧場,未來幾年每年將在奶源基地建設上投資10億元左右,每個牧場扶持100萬元左右,誰抓住了優質奶源,誰才能掌握話語權。
三聚氰胺事件對乳品企業雖然影響很大,但是全國1000多家企業中停産的沒有幾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企業開始着手生産高附加值,深加工産品,避免同質化競爭,在危機中更是覓到了發展的良機。在全國十大牧區的寧夏,去年以來已經有5家乳品企業開始研發新産品,高薪聘請來自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的乳品製作專家,生産乾酪素,奶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製品。寧夏億美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教美是一個在三聚氰胺到來之際毅然投資奶産業的企業家,“中小企業要不走尋常路,我們生産的乾酪素,蛋白粉等産品,適應消費者乳製品的新需求,現在雖然出口不暢,價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價格上漲有助於我們中國乳業的恢復,最終我們會在國內外都站住腳。”
恢復消費者信心無疑是最難的事情,在“外國奶問題少,國産奶有點靠不住”的觀念影響下,説服國內消費者不容易。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副主任尹成傑在2009乳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説,現在乳品企業採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展示和宣傳優質乳製品,一些地方開展萬村千鄉工程擴大乳製品消費,提高消費信心指數,對消費者信心的恢復都很有效果。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蒙牛特倫蘇奶經歷OMP事件後進行了廣告宣傳大變臉就很管用,作為國內最高端的液態奶重新被消費者認可。另外,區域性品牌乳製品成為很多中低收入消費者的首選,給很多中小企業留下了廣闊空間,紛紛轉向生産短鏈産品如巴氏奶,在服務上打“精細牌”,開展送外賣業務,增強了消費者對這種城市型鮮奶消費的信心。
內憂外患下奶産業重塑輝煌尚待時日
去年中國奶牛達到1230萬頭,奶産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奶源大國。從目前的恢復情況來看,中國奶産業開始走出低谷,但是元氣大傷之後要想恢復往日快速擴張的輝煌,尚需根除諸多頑疾。
目前,我國奶産業仍沒有完全走出內憂外患的困境,去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乳製品産量出現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首次負增長,今年以來進出口形勢異常不利。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8月份在寧夏牛奶發展高峰論壇上説,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乳製品價格低迷,低價奶粉大量進口對我國市場形成衝擊,進出口乳製品數量逆差超過27萬噸。特別是乳粉進口,上半年進口量已達10.7萬噸,超過了2008年全年進口量,直接影響到我國乳製品市場的供需平衡,外資品牌奶粉仍然掌握着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絕對話語權。另外,液體乳進口也大幅度增加,一般來講液體乳體積大,貨值低,不便長途運輸,出口競爭力低,但國外的液體乳遠過重洋來到了中國,數量在成倍增長,將要超過我國對港,澳出口液體乳的數量。
現在,全球經濟並未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擺在中國奶産業面前還有三大攔路虎。
一是奶産業又好又快發展仍然根基不穩。規模化養殖率僅佔20%左右,是阻礙我國奶産業保質保量的頑疾,直接導致國産奶競爭不過外國奶,現在很多地方奶牛雖然出戶入院但是並未實現統一飼養,未來一段時期必須探索寄養制等模式切實提高集中喂養質量。
二是開發和推廣新産品的能力有限,乳製品附加值低,在與洋品牌競爭中劣勢明顯。現在我國1000多家乳品企業的産品大多集中在液態奶和奶粉方面,多數企業開發高端深加工産品的技術和資金投入不足,不利於中國奶産業的持久發展。
三是生産、加工和銷售不平衡,實際鮮奶加工量遠低於總的加工能力,多數企業仍處於“吃不飽”的狀態,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廠,産業重復建設的問題並沒有多大改觀。三聚氰胺事件並沒有出現企業大量倒閉的後果,各地盲目發展奶産業的衝動依然很強烈,一旦完全從低谷走出,仍會重新造成奶源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