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9-10 本報記者:周玉潔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1949年,全國只有263億元的固定資産。直到1952年我國工業總産值也只有349億元。工業結構畸形,門類單一,就連釘子、火柴、蠟燭都要進口,以至於出現了洋釘、洋火、洋蠟這樣的叫法。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有經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發展。到1995年底,我國國有資産已經達到5.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産4.5萬億元,非經營性資産1.2萬億元,統計表明,1949年以來,國有資産平均每年遞增12.4%,其中1980年以來平均每年遞增14.5%,1990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遞增17.9%。2004年,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的工業總産值已達到6.6萬億元。
經過20年的發展,199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産值在全部工業的比重已下降至28.2%。所有制結構已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多元經濟格局。從2002年至2007年,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資産總額年均增加1.5萬億元,銷售收入年均增加1.3萬億元,實現利潤年均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年均增加1000億元。2007年,中央企業資産總額超過千億元的有43家。
由此可見,國有經濟體制的改革並沒有使國有經濟喪失其在國民經濟命脈中的首要地位,在比例上做減法的同時,卸掉了包袱,輕裝上陣,集中力量更好地管理國民經濟中的最重要部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