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500強名單中,前50名,只有沙鋼集團、華為、海爾和聯想四家不是國有企業,前25名全是國有企業,而且基本是國有壟斷兼資源型企業。這和美國企業500強不可同日而語,人家都是私人的、非壟斷的。我們的壟斷企業利潤怎麼來的,我們都很清楚。當然,或許有人反駁説,美國企業500強很多也是壟斷企業。但人家的壟斷和我們的壟斷不一樣:美國的是技術壟斷———靠自身技術優勢打拼的,人家壟斷的是高科技;我們的是行政壟斷———靠國家賦予的權力而壟斷,我們壟斷的是資源。
很多不同意我的觀點的朋友會説:我們國有企業的利潤上交國家,有什麼不好?誠然,部分國有企業的部分利潤是上交國家了,但上交之後,這些錢怎麼花掉了?一個例子可以説明問題: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辦公大樓富麗堂皇,耗費不菲“三公消費”更是驚人,有學者推測每年在9000億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國家財政投入不夠,民眾收入增長緩慢,社會保障體系遲遲建立不起來,醫改、教改不到位,一些民眾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養老金缺口大,不敢消費。
中國500強凈利潤超過美國企業500強,更深層的不同在於兩種理念:藏富於民,還是藏富於國。美國企業500強的凈利潤在降低,説明美國是藏富於民,而我們是藏富於國。就拿成品油價格來説,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人均收入的數十倍,可美國的成品油價格卻低於中國的成品油價格。
再拿房價來説,美國人工作四五年就能買得起房子,我們工作一輩子不一定能買得起。很明顯,按照收入來説,這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想到我們的成品油和土地都壟斷在政府手裏,價格並不由市場需求決定,就不難理解了。同樣不難理解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煉油技術和企業效率均遠遠低於美國同行,而利潤卻遠遠高於後者了。
無數中外歷史證明,藏富於民,讓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成為財富的主人,這才是實現擴大內需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事實上,只有從藏富於國走向藏富於民,百姓才有消費的熱情,公民才有創新積極性,國家才能最終長治久安。這個道理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詳細論述過。如果説,以前國家弱小,需要藏富於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可隨着國家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該藏富於民了。(廣東,媒體工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