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國內汽車品牌吉利首次公開&&,吉利方面正在參與收購美國福特汽車旗下高端瑞典轎車品牌沃爾沃。據媒體報道,中國汽車企業近期的海外並購總金額已經接近40億美元。面對着待價而沽的優秀世界汽車品牌和企業,中國企業不動心是不可能的事。2009年,只要國外汽車企業放出售賣消息,必會得到中國車企的積極響應,中國汽車業揣着“蛇吞象”的野心颳起一股“海外並購”風潮。
然而,中國汽車企業的海外並購,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技術、管理、文化,法律環境等方面的對接,中國企業都不敢説是行家裏手。中國車企能否消化好吞下的“名牌”?這個問題成為網民熱烈探討的焦點。
收購海外“甩賣”品牌是中國汽車産業崛起的“絕佳機會”?
一些網友認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導致歐美汽車市場的急速下滑,世界汽車巨頭紛紛變賣資産換取現金,這對中國企業來説,是一次“絕佳”的收購機會。
太平洋汽車網上一篇署名“ycysj”的博客指出,如果能夠借助海外並購的捷徑,中國車企“走出去”將會減少很多阻力。福特汽車收購沃爾沃公司時的價值是64億美元,而如今沃爾沃的價值已大幅縮水。“此時的海外並購根本花不了多少錢,而且馬上就能生産,直接就能夠在美國市場銷售,這就解決了汽車出口到美國的技術標準、環保法規等很多問題。”
文章指出,目前來説,中國汽車企業很需要國外公司的技術、品牌、人才以及網絡等資源,這可以幫助中國車企更上一個&階,並提升在世界汽車産業中的地位。不可否認,自主企業雖然近期表現養眼,卻並不能掩蓋本身競爭力薄弱的事實,從技術、管理到文化,自主企業兼併海外優秀企業面臨的問題絕非有錢就能解決的。
“蛇吞象”的背後風險重重
2008年沃爾沃銷售額147億美元,虧損16.9億美元,反觀吉利控股2008年銷售42.9億元,稅前盈利9.2億元。網易博主“劉波濤”在博客裏拋出一串追問:用如此龐大的資金去收購一個巨虧的品牌是否值得?過去幾年,號稱成本殺手的福特汽車CEO穆拉利一直在為沃爾沃止虧,但成效不大,李書福有何妙招讓沃爾沃止虧?用龐大的中國市場押寶就能賭贏嗎?
文章指出,在福特售賣的幾大品牌中,沃爾沃比阿斯頓 馬丁、捷豹、路虎更有價值,更關鍵的是在中國,沃爾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堪比奔馳、寶馬,被視為“最安全”的高級車,佔有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一直希望能擺脫吉利身上“低端車”的標籤,如果能一舉拿下沃爾沃這個高端強勢品牌,不僅解決了他的品牌心病,而且還可以借沃爾沃在全球的生産基地和銷售網絡進行海外擴張。並購沃爾沃顯然符合其戰略意圖。
然而,跨國並購最大的難題不在於生意,而是在於管理。
太平洋網友指出,外國人玩不轉的公司,中國企業就一定能夠玩得轉嗎?僅從經濟實力相比,吉利與沃爾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更遑論文化整合、品牌文化、工會組織、生産技術等後續細節了。
一方面,吉利汽車目前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只有5億美元,而沃爾沃價值30多億美元,而且接手之後,還要陸續投入大量資金維持運營,這對中國企業來説根本吃不消。另一方面,沃爾沃所在的瑞典是出了名的高福利國家,僅每年的員工福利和勞動保障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目前全球汽車市場還未真正復蘇,若沃爾沃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難免會遇到裁員的問題,而在歐洲裁員的代價是很高的。這些都將給收購者帶來很大風險,此外,收購後還將帶來管理及文化風險。
收購目的應立足“自身需求”
搜狐博主“枯木龍吟”認為,“沃爾沃”這個國際品牌知名度太高,即使賣給中國企業也會給人一種下嫁的感覺,我們自己則得不到更多的實惠。福特當初成立首席品牌集團時,買下的品牌不止一個沃爾沃,還有低端的馬自達和更高端的阿斯頓 馬丁,它可以打造技術共享&&,而吉利拿什麼技術與之共享呢?
FrankY.Chou也指出,由於福特實施了&&戰術,沃爾沃與福特共享技術&&,沃爾沃數據庫都掌握在福特總部,收購沃爾沃很可能面臨收購了車型而沒有收購到&&技術的風險。
“品牌的價值一方面是強大的,另一方面也非常虛幻。”“枯木龍吟”在博文中指出,可口可樂的品牌神話一直廣為傳頌:即使哪天它全部實體資産沒有了,也可以很快恢復,因為最值錢的是它的牌子。但是,在汽車界,我看到的更多的現實是:無論曾經多麼輝煌的品牌,可以在一夜之間消失,比如大宇,比如奧茲莫比爾。
“我們並不是要關上跨國收購的大門,但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適合自己的才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衝着所謂的品牌價值,並購風險將不可估量。”總之,中國企業的海外“抄底”,關鍵在於能不能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以及提升品牌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