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低碳生活工程尚需政府“穿針引線”
    2009-09-08    本報記者:殷耀 趙仁偉 齊海山 晏國政 郭遠明 康淼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採訪中,相關人士認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公眾個人的“小問題”往往因人口眾多變成環境“大問題”。當前通過實現低碳生活,減少每個人的碳排放,已成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貢獻的重要內容。作為一項社會工程,全面實現低碳生活不僅要靠城市居民的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從中穿針引線。

    實現低碳生活已成社會工程

    眾多受訪專家、市民、政府官員認為,全面實現低碳生活不僅應成為城市居民的自覺行動,更是一項社會工程。吉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白效明説,對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來説,每個人生活中浪費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對微小,而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
    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會長馬學祿認為,“低碳經濟”,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發展新能源經濟,也不能僅僅著眼于制造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産能力,還應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如何向低碳生活的目標轉變,從生活習慣的各個細節上節約常規能源。其實,人們應該反思生活方式上哪些看似細微的消費習慣是浪費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嗜好,搜尋日常經營活動、消費生活許多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行為中所存在的高能耗的巨大漏洞,這才是對“低碳經濟”科學含義的全面理解。
    受訪專家認為,盡管低碳生活的主體是城市居民,但不能把實現低碳生活的責任全部推給城市居民這一微小的社會細胞承擔。正因為涉及到城市居民的方方面面,實現低碳生活才更需要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家庭直至市民個人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作為眾多資源的擁有者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營造低碳生活環境引導健康生活方式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認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讓公眾知道和認識到在環境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另外,公眾的生活方式會在點滴之處積少成多,成為新時代社會價值取向的“風向標”,因此政府採取一些措施來營造低碳生活環境、促進公眾改變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作為WWF“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的首批試點城市之一,保目前正在結合自己的産業結構特點,大力發展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設備制造為主的低碳經濟,更主要的是在市民中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建設低碳城市和生態文明。
    今年,保定市印制低碳城市家庭行為手冊,告訴普通公民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怎樣減少碳的排放。比如,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車,推進住房實施節能裝修;引導採用節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學合理使用家用電器;倡導消費本地産産品,減少商品在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把米浸泡20分鐘後再用電飯鍋煮,可縮短煮熬時間等等。
    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副會長魏鳳枝説,通過這種方式,保定市讓市民知道,只要用心,生活中處處都可環保,節約就是一種環保,也是減少碳排放必不可少的行為。
    太原市政府副秘書長崔樹民告訴記者,太原市大力提倡科學健康的理念,構建健康合理的消費新模式,並在餐飲、賓館、商店、娛樂及相關行業制定和實施綠色消費標準。另外還堅持以人為本,普及綠色低碳知識,倡導科學合理、健康向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先進文化,使人們樹立低碳生活理念,形成按綠色標準辦事的良好習慣。

    倡導低碳消費實現低碳生活

    魏鳳枝等專家説,在推行低碳經濟、全面實現低碳生活過程中,改變“面子消費、過度消費”等不良消費嗜好、促使城市居民消費模式從高碳向低碳轉變、盡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至關重要。其中,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
    首先,通過減免稅費、提供財政補貼等措施引導消費者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生活。在這些方面,國家正在逐步出臺政策,比如鼓勵引導消費者購買小排量汽車,推廣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節能燈,支援在開展節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試點;為促進節能減排,鼓勵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的政策,還有通過財政補貼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等,但仍需加大推廣、監督力度。當然政府機構也應從自身入手,帶頭節能減排。
    其次,建立健全低碳消費的制度體係。一方面政府要出臺政策和法規鼓勵企業、公民和社會組織實行低碳消費,如制定獎勵措施,對于開發低碳産品、綜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資低碳生産流程的企業,給予支援和鼓勵,並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另一方面通過稅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費主體的高碳消費方式。
    第三,規范媒體宣傳行為,避免出現過度渲染“奢侈消費”、過度追求高消費的現象,引導大家做到適度消費、低碳消費。在全社會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使大家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碳排量;反對和限制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奢侈浪費和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消費,禁止無實用性的過度包裝,規范並減少一次性用品生産和使用;進一步弘揚節約是美德的觀念,徹底改變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的陋習。
    最後,社會組織是現代多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主體,對促進低碳消費方式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發揮其分布廣且深入社會各階層的優勢,鼓勵他們更廣泛、深入地開展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宣傳教育活動。

  相關稿件
走中國特色低碳化之路 2009-09-07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需防大躍進現象 2009-09-07
我國低碳經濟剛“起飛”若要“騰飛”須時日 2009-09-07
英商務大臣訪華為低碳技術促銷 2009-09-07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需防大躍進現象 2009-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