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山西終結“小煤礦經濟”
    2009-08-31    本報記者:王炤坤    來源:經濟參考報

    山西潞安集團煤油迴圈經濟園區一角。本報記者燕雁  攝

    山西的幾千座小煤礦曾經強勁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幾年,山西的小煤礦一直在整合,9萬噸、15萬噸、30萬噸,門檻在不斷提高,但全省煤炭工業“多、小、散、低”的粗放模式仍未徹底改變。目前,全省仍有各類煤礦2600座,其中30萬噸及以下的小煤礦佔了近七成,各類礦井平均單井規模只有36萬噸。全省採煤機械化程度不到30%。
    小煤礦給今天的山西帶來什麼?《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到的數據材料令人觸目驚心。

    小煤礦成為“山西之痛”

    ———資源和生態環境代價畸高。山西煤炭工業廳綜合處長丁紀崗説,大量中小煤礦資源回採率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每採1噸煤要破壞和浪費4噸資源,按中小煤礦年産3.5億噸煤計算,每年要破壞和浪費約14億噸的寶貴煤炭資源。全省煤礦採空區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區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煤矸石堆存量超過11億噸,佔地已近1.6萬公頃。
    丁紀崗説,保守估計,近30年來,全省因粗放採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接近4000億元。在小煤礦遍地開花的地方,曾經美麗的家園與河山已經面目全非,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機構列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
    ———稅費流失嚴重收入分配懸殊。大量小煤礦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門很難準確掌握全省煤炭的實際産量,導致稅費流失嚴重。據煤炭和稅務部門估計,近兩年,山西煤炭實際産量在8億噸左右,而每年的報表産量只有6.5億噸左右,也就是説,每年有1.5億噸左右是逃脫了監管的“黑煤”。參照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噸煤近百元的稅費負擔計算,僅此一項,全省每年流失稅費百億元以上。
    山西財經大學王森教授説,少數礦主暴富之後不思進取、不思回報社會,而是熱衷于炫耀性消費,使“山西煤老板”這個中性詞幾乎變成了爆發戶奢侈靡費、為富不仁的代名詞,嚴重損害了山西的形象。
    ———礦難頻發,主導産業幾成“奪命産業”。山西大、中、小煤礦之間的安全生産水準差距十分明顯。山西煤監局對近兩年國有大礦與地方小礦的産量和百萬噸死亡率進行比較,地方國有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國有重點煤礦的3.8倍,而鄉鎮小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則高達國有重點煤礦的11.3倍。小煤礦産1噸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礦的生命代價。

    小煤礦經濟是“過山車經濟”

    煤炭産業表現出強烈的周期性風險,使山西在1998年到現在的10多年時間裏就深刻體驗了兩次“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經濟上的大起大落讓山西人吃盡了苦頭。
    杜復興曾任山西煤炭工業局長、山西焦煤集團董事長,兩次國際金融危機對煤炭的衝擊他深有體會。他回憶説,上個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時,山西優質的動力煤被壓質壓價只有幾十元,真是“好肉跌成了豆腐價”!就是這樣,我們的銷售人員還手捧烏金低聲下氣到處求人,請客送禮,一個電廠銷售人員一句話有時就決定了一個煤礦上萬人的飯碗。一位國有煤炭企業副總到外省推銷原煤,對方提出喝一大杯酒就訂萬噸煤,這位老總身受重托賣煤心切,當場喝得嚴重胃出血住院。1998年至1999年外省拖欠山西的煤款超過116億元,佔當時全省煤炭行業年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多。
    “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市場需求嚴重下降之外,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我省煤炭企業是散兵遊勇,煤礦主體多達五六千個,內部展開無原則的殺價。很多小煤礦憑著原始粗放開採的極低成本和偷稅漏稅行為,以嚴重低于市場均價售煤,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煤炭交易秩序。”杜復興分析説,為什麼山西一年産五六億噸煤,每年煤炭出省銷量佔全國省際間煤炭凈調出量的四分之三,還不能掌握市場話語權?原因就是産業集中度低、生産和銷售的決策過度分散,陷入“煤越産越多、錢越賺越少、市場越來越窄、話語權越來越小”的尷尬境地。
    當前,更大范圍的國際金融危機出現,煤炭市場又進入下行期,人們擔心,當年的心酸一幕會不會重演?杜復興説,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要推進煤炭資源整合,以資本、資源和産權等為紐帶,打造大集團大基地,攥緊拳頭闖市場,爭取行業的話語權。

    終結小煤礦是大勢所趨

    作為煤炭和火電替代能源的水能、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的比重日益擴大。隨著西部大開發加快、交通條件的改善,能源中心逐步西移是趨勢。內蒙古、陜西、寧夏正在向煤炭大省(區)邁進,以新疆為代表的第三梯隊正在形成。山西作為國家能源基地需要做出戰略調整。
    山西省煤炭工業廳廳長王守禎説,任何一個行業增強競爭力、抵禦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大做強。當我們環視全球時發現,世界産煤大國中,澳大利亞前5位煤炭企業佔總産量的七成以上;美國前4位煤炭企業的生産集中度達45%以上;南非前4位煤炭企業的生産集中度達到60%以上;印度1位煤炭企業的産量佔到總産量的近90%;德國近2億噸煤炭全部由一家公司生産。看看國內,以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為代表的全國性、區域性煤炭“巨無霸”不斷擴能,形成了一批億噸級和千萬噸級的煤炭大基地、大集團。
    “再看看我們的煤礦是個什麼樣子?不用説同國外比,就是和我們近鄰內蒙古100萬噸的平均單井規模相比,平均規模才三分之一。”王守禎説,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業、資本密集型産業,必須走以大企業為主、規模化生産、集約化發展的路子。

  相關稿件
山西煤礦有望于9月份大規模復産 2009-08-24
兗州煤業189億收編澳洲煤礦 2009-08-20
山西七成小煤礦找到大型煤企“婆家” 2009-08-20
山西圍殲“事故元兇”小煤礦 2009-08-19
四川涼山煤礦地面坍塌 200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