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網民認為押寶FMG“太天真”
    2009-08-20    本報記者:肖婧 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8月17日,中鋼協早晨公布了2009年度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談判結果,中鋼協與澳大利亞第三大礦石企業FMG達成協定:粉礦降35.02%塊礦降54.42%,由於粉礦佔比在90%以上,基本上可以確定此次鐵礦石下降幅度為35%。這與今年5月26日力拓與日本新日鐵公司達成的粉礦和塊礦價格分別比上一年度下降32.95%和44.47%,相差不多。鐵礦石談判持久戰經耗時多月,中鋼協終於交出了首張“成績單”,頓時,引發了網絡對談判結果的熱議,網民毫不留情地把一盆盆冷水潑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的中鋼協。

    對鐵礦石談判“果實”網民“質疑”大過“叫好”

    部分網友認為,從談判結果看,中國採取的“跳出去,不和你玩,自己定規則”策略很好,為兩個主要對手設置了潛在的競爭,巧妙地抬高了FMG的地位,打破了鐵礦石談判僵局,為以後談判贏得了空間。一位天涯論壇上的網友&&,中國要想取得有利地位,就是要跳出現有的游戲規則,不和三大礦“玩”,主動扶持並控股三大礦之外的鐵礦石供應商,以資金、市場支持這些鐵礦石供應商的發展,同時限制三大礦在中國市場的進口配額,以中國的市場份額瓦解其壟斷體系,恢復鐵礦石市場的競爭秩序。
    但更多網友認為這種觀點太“天真”太“膚淺”,中鋼協此次談判結果並未化解鐵礦石談判僵局。持“質疑”態度的網民數量大大超過了“叫好”的,他們認為,中鋼協只是無奈之下把FMG祭出來當遮羞布。FMG的産量遠不足以滿足國內鋼廠的原料需求,這個統一價格的市場就必將是有價無市,短期內説要打破3大巨頭的壟斷局面無疑只是畫餅充饑的豪言。此外,作為談判條件,中方需向FMG提供60億美元的融資供其擴大産能,這也不能保證FMG做大後不會同3大巨頭“同流合污”,此前中鋁注資力拓落空就是前車之鑒。個中潛伏的種種問題與風險引發了網民一系列追問:到時候佔我國總進口比例不到10%的進口量如何分配?如果FMG因自然災害、礦難、罷工而停産或減産,中國的鋼廠都需要到現貨市場去買礦嗎?又若國際鐵礦石上漲或下降,FMG與中國廠商如何遵守這個中鋼協簽訂的價格?
    此外,網民一致對我國現在鐵礦石採購市場的混亂無序狀態&&了充分的擔憂。為什麼我們作為世界最大鐵礦石進口國,卻得不到相應的尊重與話語權?表面上看是因為外商掌握了我們的商業機密、對我們的底牌瞭如指掌,從而導致了我們談判的被動。但實質上卻是因為我們在原料進口制度執行上的缺陷所導致的。我們國內兩千多家鋼鐵企業主體多元化産權關係複雜、擁有進口資質的企業少利益分歧大,這些都很容易造成我們的分散對外甚至常常自相殘殺互相拆&,結果就形成了現在這種影響不了市場局勢、屢屢被供應商們各個擊破的尷尬局面。所謂“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網友認為,國內鋼鐵企業的不能團結一致對外的“內衝”,是導致中方在每年的鐵礦石談判中都陷入重重僵局的根本原因。

    押寶FMG“太天真”鋼鐵業重整“迫在眉睫”

    中鋼協副會長羅冰生説中鋼協在今年的鐵礦石中取得重大階段性結果。對此,葉檀在其搜狐博客上&&,如此評判顯然是高估了FMG價格的意義,這是一個小小的進展,而不是關鍵時刻的關鍵進展。“此次談判總體而言既無助於未來長協礦談判的定價機制,也無助於中國奪回談判定價權。”他認為,這是一個特殊的單獨價格,與三大鐵礦石的艱難談判還將繼續。合同有效期自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到明年年初新一輪談判即將拉開序幕,新的談判與定價機制還在未定之天。
    文章指出,FMG是一家中國概念公司,在短短5年間,從沒有一塊礦石,飛速成長為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巨頭,期間充分利用了中國市場。FMG董事長安德魯弗利斯特先用中國因素製造資本概念,“吃下”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然後轉手向歐美市場融資進行礦山開發,開採的礦石百分百賣到中國收穫暴利。其執行董事史貴祥曾&&,“中國市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沒有中國的增長,就沒有FMG。”更能印證FMG中國色彩的是,中國十大鋼鐵集團之一的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成為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公司FMG第二大股東,持有該公司17%的股份。路透社8月13日報道稱,兩位熟悉交易內情人士透露,中投與FMG之間正在就10億美元以上的可轉債交易展開深入談判,該資金將用於FMG未來擴張,也就是説,FMG事實上是一家依託中國而生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的資源類企業。“這樣的一家企業完全無法代表國際壟斷鐵礦石巨頭的態度。”文章強調。
    搜狐博主“劉濤”發表博文指出,與FMG的談判結果並不能説明什麼問題,鐵礦石談判的僵局並未得到有效化解。
    首先,這一談判結果並不具有明顯的示範效應,很難對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全球鐵礦石巨頭産生足夠壓力並引發跟風效應。FMG2000萬噸左右的實際年産量,相對於中國每年5億噸的進口規模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因此,中鋼協在短暫興奮一晚之後,第二天仍將不得不面對力拓、必和必拓這些老對手們,繼續艱難的討價還價過程。
    其次,即便不排除FMG在未來幾年有迅速崛起的可能———高盛預計,2010年FMG年産量很可能達到5500萬噸,2012年更將達到1億噸,接近於必和必拓現有生産能力。但問題是,一旦FMG成為力拓、必和必拓這樣規模的企業,戰略定位和行為模式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其加入寡頭聯盟的可能,要遠大於繼續“優惠”中國的可能。目前不少人對於華菱鋼鐵持有FMG17.34%股權這一事實抱有期待,認為這將推動FMG決策的天平偏向中國一側。但正如中鋁持有力拓9%的股權沒有讓中國從力拓身上佔得任何便宜一樣,未來FMG的多數股東也會更趨強硬,以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除非中方在短期內能獲得控股權,但中鋁增持力拓股份失敗的案例再次告誡我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就談判結果本身看,FMG其實也並非真的在做“活雷鋒”。FMG這次異軍突起,打破市場潛規則,一方面,是瞅準了中方與三大巨頭僵持不下,先給中方一點甜頭,借機擠佔市場份額,不過,FMG給予中國鋼鐵企業的優惠有效期僅從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半年的蜜月期結束後,可以預見FMG將逐漸變得“現實”起來;另一方面,FMG的這種讓步絕不是免費的,根據雙方談判的附加條款,中方需向FMG方面提供55-60億美元的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雙方並未向外界説明,這筆融資將以什麼條件、具體由誰來提供。若FMG所獲資金的成本顯著低於倫敦市場LIBOR利率,那麼所謂的35%的降幅與33%並沒有本質區別;而如果負責向FMG方面提供融資的是中國進出口銀行或國家開發銀行這種政策性金融機構,或中投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則無異於拿所有中國人的錢,來補貼中國鋼鐵企業的賬面盈利。

  相關稿件
從鐵礦石談判反思中國發展模式 2009-08-18
鐵礦石談判,談來談去躲不過需求 2009-08-18
鐵礦石談判目標遠未達成 2009-08-18
鐵礦石談判仍需團隊作戰 2009-08-18
商務部:鐵礦石談判新的模式和探索 2009-08-18